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基建“走出去”應摒棄工程承包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4-11-14 09:15:39  


 
  而這種規模化的產出勢能、低邊際成本,以及經過無數實踐運營和調試變得成熟和立即可推廣的技術,正好適合發展中國家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以及互聯互通大趨勢下的市場空間。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基建投資引進的外匯資金短缺,對投資成本也比較敏感。根據預測,2010年-2020年間,亞太區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投入8萬億美元,而且多數集中在亞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面前,不僅發展中國家無力支持,以扶貧為主旨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也無法解決。

  而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後,去杠杆進程剛剛結束,公共財政資源捉襟見肘,也無力支持。中國以完善外匯投資和保值增值新機制為契機,以強大外匯儲備資金做後盾構建起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基建投資“走出去”戰略的兩翼,其低成本、規模化的特征,成為支持發展中國家基建投資的重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實施基建“走出去”戰略,支持發展中國家基建設施投資上,在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自主道路選擇和民族傳統傳承上,一以貫之地堅持完全尊重和不幹涉的原則。中國國內基礎設施投資,未來將更多地選擇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供給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模式。而在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設立上、國外基建項目投資模式上,中國也將充分貫徹透明有效、開放包容、“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PPP思路,充分尊重當地政府和企業個人的投資意願和平等地位,並通過合作來實現共贏、風險共擔。

  文章指出,即便中國在基建“走出去”戰略實施中,將會面臨所在國政治法律風險、意識形態的幹擾,甚至是對中國的偏見,個別項目的進程會有所反覆,但當今世界多元化發展是大勢所趨。應更清醒地認識到基建“走出去”戰略在實施中遇到的風險、需要掌握的遊戲規則,以及堅定地摒棄過去單純的海外工程承包思維,轉向合作共贏的長期經濟社會投資思維。互聯互通最終目的是聯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和共同繁榮。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