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中國經濟“新常態”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02 09:57:03 |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現實背景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正從中等人均收入水平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同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轉折時期,舊常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舊常態的高增長,是不平衡式的增長,是以GDP為中心、以投資為主導、對技術進步重視不足的粗放式增長。所謂以投資為主導,實則是通過人為政策刺激而實現的增長,因而,在舊常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走上違背經濟規律和資源環境約束的、不可持續的增長,也就不足為怪了。舊常態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必然促使經濟轉向新的增長模式並且實現與之對應的新常態。 在舊常態日漸暴露其不可持續的結構性矛盾之時,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開始出現了下降。一般而言,決定潛在增長率的因素主要有技術與生產率 、資本增長率和人口結構與勞動供給。中國潛在增長率下降,首先是因為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逐年減慢,並於2010年達到峰值,此後開始絕對減少。相反,人口撫養比則由下降轉為提高。而人口結構的變化,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中國國民儲蓄率將趨於下降,使得依靠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難以獲得有效的資本供給。與此同時,技術進步又是非常緩慢的過程;在投資率本已處於畸高水平、且資本存量已大幅增長的背景下,資本增長率趨於下降是必然結果。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新常態是經濟發展變化所必然導致的供給面變化的結果,當然,也是政府政策取向變化使總需求主動適應潛在增長率的變化,進而使政策驅動總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下降的結果。從歷史經驗進一步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率只要能夠保持在7%—8%之間,就是在其自身潛在供給能力上實現的增長。在這種狀態下,既不會有嚴重的就業壓力,也不會有難以承受的通脹。 就在中國人口結構變動導致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時候,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悄悄地興起。技術進步始終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當下正在興起的技術革命便是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Rifkin《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認為,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結合起來,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基礎。與Rifkin側重於能源技術革命不同,《經濟學人》2012年4月21日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封面文章則聚焦於3D打印技術和數字化製造,將“第三次工業革命”界定為以數字化製造與新型材料的應用為標誌的工業革命。主要標誌之一是3D打印技術和工藝。3D打印機是按設計好的數字模型,用各種材料,以叠加工藝“打印”出各種最終產品,整個“打印”過程無需人工參與,所需原材料只有傳統生產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遠低於傳統的工廠式生產。這使得企業只提供數字化模型,用戶和代理商可用3D打印機將產品“打印”出來,工廠、製造業工人將越來越少。 標誌之二是工業機器人。2006年,《福布斯》就曾預言,當工業機器人性能趨於成熟、穩定和易用時,製造業會出現工業機器人替代工人的浪潮。機器人發展已進入多方面應用的階段,包括運用在醫療手術和製造業。例如,美國佐治亞州的一家服裝技術公司推出“機器人裁縫”,生產線上將看不到工人。據稱,這項技術革新,能徹底讓“美國製造”打敗“中國製造”。美國可望扭轉每年用1000億美元逆差從中國、越南等地進口服裝的局面。創始人迪克森說,“自動化機器能讓手機、電腦和電視的生產重返美國”。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製造促成的新型產業革命,華盛頓郵報甚至據此說:“美國的機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國勞工競爭”。 無論如何,第三次工業革命使製造業對於工人的依存度會大幅下降,制度業中的勞動力成本也會隨之而大幅度降低,製造不再與工廠、工人密不可分,它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且也將改變生產的組織形態。直接生產領域中幾乎看不到人影了,將基本上由數字化自動生產,使得國際分工不再主要取決於勞動力成本,即便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可能向資本密集型轉化。進而新興市場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趨於消失,不僅會遏制發達國家的製造業空心,而且會反過來讓缺乏自主創新和創意的新興市場製造業空心化。以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為基礎,以大規模定制和個性化製造為特點的工業革命,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製造技術下新產品開發周期、產能利用、成本、產品性能、個性化需求等之間的衝突,實現製造的綜合優化,產品質量大幅提升。因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重新詮釋產品競爭力的內涵,並從根本上改變競爭力所依賴的資源基礎和要素結構,最終影響各國在全球工業體系中的分工地位和現實利益。世界經濟格局和全球產業版圖將因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深入而發生巨變。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很有可能在製造業中再度領先,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製造業會失去優勢。無疑,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中國經濟轉向新常態的第三個重要因素。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