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方財政困難呼喚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13-06-28 08:48:18  


路走到今天,除卻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在較短的時間內建好有效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別無選擇。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訊/2013年上半年即將過去,地方財政收入完成進度堪憂。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回落已不是什麼新聞,有些地方財政收入甚至出現負增長。經濟增速放緩,應該是地方財政收入下滑的最重要原因。從根本上化解財政困境,除了讓經濟好起來外,幾乎沒有別的辦法。

  東方早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文章表示,地方財政缺錢,治理之道有二:一是少花錢;二是多收錢。道理雖然簡單,操作起來卻頗為困難。一些地方為緩解財政困境,用多管齊下的方式,防止財政收入的跑冒滴漏,在把錢收上來的同時,也出現了收過頭稅的現象。經濟困難時期,政府本應與企業共渡難關,收過頭稅這種做法可謂飲鴆止渴。

  少花錢,也非易事。預算中一些剛性支出標準抬高後,就不易降下來。中央“八項規定”出台之後,三公經費是壓縮了,但三公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較低,所能節約出來的財力也是有限的。

  201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僅為79.69億元。地方三公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較低,比如:2013年,廣東省本級三公經費預算8.6億元,占省級總支出的0.34%;北京市本級三公經費預算11.1億元,占市本級總支出的0.64%;四川省本級三公經費預算7.18億元,占省級總支出的0.47%。也即,希望靠壓縮三公經費來從根本上解決地方財力緊張問題,是緣木求魚。即使三公經費全都取消,也擠不出太多的地方財力。

  文章稱,行政經費有一定的壓縮空間,但如果考慮到人員經費過去的欠賬,那麼其實該項經費的壓縮空間並不大。財力緊張可倒逼政府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這是一個規範政府與市場關係,規範政府與社會關係的契機。市場能做的,政府要盡可能放手。政府過度幹預,不僅耗費公共資源、消耗政府財力,還會妨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影響微觀經濟活力的發揮。社會能做的,政府也沒必要緊握住不放,應盡可能讓社會自己管理。

  簡政放權,一些政府不必做的事要乘機不做。一些以各種名義進行的政府對競爭性企業的“補貼”到了該取消的時候了。上市公司毫無疑問屬於競爭性企業,但上市公司獲得的財政補貼2008年為368億元,2009年為364億元,2010年達到531億元,2011年為744億元,2012年為670億元。如果再考慮到非上市公司也能獲得財政補貼,那麼競爭性公司所獲得的財政補貼數量絕不可小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