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供給決定中國經濟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3-04-03 08:40:00  


  中評社北京4月3日訊/近年,一些著名分析師和經濟學家在經濟運行大方向判斷上頻頻犯錯。2011年,“新周期”預期被證偽;2012年,一年“尋底”年終被市場確認;2013年初,復甦預期被經濟數據衝淡。到底錯在哪里?

  證券時報發表記者陳勇述評文章認為,僅在需求與周期問題上打轉是誤讀中國經濟近年變化的根源,遺漏了更重要的供給視角。

  轉型邏輯提供視角:從供給入手解讀經濟變化

  文章稱,2011年,一些著名分析師和經濟學家提出 “新周期”說法。這個說法基於這樣的認識:經過一年經濟下行,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在2011年底企穩,通脹低位回升。“產出和價格雙升”預期形成新周期聯想。這違背了經濟學常識:如果需求繼續上升,就會進一步拉高通脹,觸發政策調控;如果需求不上升,哪會有新周期?產能未經充分調整,又怎會產能擴張?如果沒有產能擴張,怎會有新周期?

  第一個錯誤是因為忽略供給約束,從而刻舟求劍地誤判了新周期。

  2012年整年,投資界人士都在爭論經濟底的位置,一季度GDP環比增速見底;三季度通脹見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見底,但股市不認賬。

  多次失望後,低迷市場最終形成預期:無論從需求看(房地產泡沫、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還是供給看(勞動力短期、資源能源瓶頸),中國經濟還將繼續探底,產能過剩將持續困擾中國經濟,需要一次浴火重生才能走出底部。市場起初對三季度經濟見底無動於衷,但2012年底最後幾天,股市終於強勁反彈,這被視為基本面過度悲觀的預期修復。

  過去兩年的錯誤,一個共同特征是在需求與周期問題上打轉,這使我們意識到,僅從需求角度理解中國經濟近年變化,可能會遺漏更重要的方面。

  2013年面臨如下形勢:弱勢復甦、通脹回升、政策中性、改革推進,平淡的基本面很難得出清晰的投資邏輯。

  首先需求的邏輯不可行。總需求溫和,出口和投資高增長不可持續,零售增速低位回升,強周期下行業輪動的圖景不能見到。價格和盈利回升邏輯不強,一是價平量穩,盈利改善幅度不大,二是食品價格至今在季節性下降,上中游產品價格旺季漲勢微弱,唯一指望的是下半年食品類價格周期性回升。

  從流動性入手尋找投資邏輯需要較強的假設:第一個假設是非信貸融資繼續快速擴張,管理層不採取手段約束,這樣,實體經濟流動性就不會太緊,但剛剛公布的銀行理財監管新規否定了這個可能性;第二個假設是熱錢繼續大規模流入,在中國經濟弱復甦和美元強勢預期下,這個假設不大現實。

  轉型的邏輯較為可行。短期看,金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公用事業價格改革催生主題性機會,長期,中國經濟結構變化意味著大消費是戰略投資重點。更重要的是,轉型邏輯提供了一個視角:從供給入手理解經濟的中期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