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盛產遊客卻不會怎麼玩?

http://www.CRNTT.com   2012-11-14 14:31:02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忙於尋找地理上的空間坐標,西班牙、葡萄牙人洋溢著地理大發現的熱情;18世紀的啟蒙運動之後,歐洲人又開始尋找文化上的時間坐標——他們進入希臘,進入地中海,只為進入想象中的古代文明,進入想象中的東方;18世紀到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女人也加入了探索世界的旅程,蒸汽機車的窗戶讓婦女也可以眺望遠方;而整個20世紀,暴發戶美國人則開始到歐洲尋根,也開始“征服”世界之旅。當然,不能忽略的是,戰後好學的日本遊客也開始在全世界游走。

  到了21世紀,中國終於作為一個“遊客帝國”崛起。對他國而言,中國遊客從見識淺薄者、學習者、獵奇者,變成了GDP的增長點,變成了衰敗經濟的拯救者,變成了外交事件中不得不考慮的籌碼,也變成了一種隨處可見、人數眾多卻非本國國籍的社會“新成員”。

  在20世紀,游記曾經是中國的社論,中國人到歐洲並不是為了買LV,而是為了尋求救國之道。今天的中國遊客,是取經人還是小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最使人感覺到世界大倒退的,莫過於限制人的行動自由和減少人的自由權利。1914年以前,世界是屬於所有人的。每個人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沒有什麼同意不同意,沒有什麼允許不允許。”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中鬱悶地說。

  但對中國遊客來說,20世紀卻是一個看世界的奇妙開始——康有為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流離異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路,一生不入官,好游成癖”。作為中國人,他的視角和老外是如此的不同——在啟蒙運動時期,意大利是歐洲人向往的旅行目的地,旅行者試圖尋覓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文化遺產,勃拉姆斯去了8次意大利,歌德也曾拋下魏瑪公國樞密顧問的工作,遠行意大利寫作(有人吐槽說主要原因是躲避債主)。但等到康有為過來看的時候,就覺得意大利不過是個窮地方,而且這個國家CEO的手段也不怎麼樣:“民貧而賦重,則以治海陸軍之故也。”

  1903年,梁啟超到美洲走了一圈,從此有了談城市、談政治、談社會的《新大陸游記》;同一年,晚清奇女子單士厘跟著丈夫離開日本,踏上她遍及俄、德、法、英、意、比、埃、希的漫長旅途,終於發現了裹腳不是女人的義務,因而寫成最早的中國女人出國游記:《癸卯旅行記》。

  在20世紀,游記曾是中國的社論——上述人士的一個共同點,是游記闡發了他們政治改革的思想,想在西洋找到中國將來發展的鏡像。中國的救國遊客努力了幾乎整整一個世紀,大片《建黨大業》裡就提及毛澤東到北京,亦是為了與同伴募款到法國去,尋找救國之道。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旅遊業低調誕生——晚清時,上海租界區有為外國旅遊者服務的“旅行社”;1923年,上海銀行家設立“銀行部”,為中國人辦理出國手續兼代訂車船票;1924年,第一批老外的旅遊團赴杭州游覽(但直到2012年,福建省建寧縣才“迎來首批純種外國人”);1925年,中國有到日本的“觀櫻團”;1927年,中國有了第一本《旅行雜誌》,同年“中國旅行社”也申請到了營業執照……值得慶幸的是,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到歐洲並不是為了買LV,他們放入旅行箱的,是一份別緒,一份忐忑,一份期許。

  1949年之後,“華僑服務社”、“中國國際旅遊社”、“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相繼出現。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對國內旅遊依然實行“不宣傳、不提倡、不反對”的方針。好在,急之國一字記之曰“快”,在短暫的30年後的今天,當羅浮宮的門票只收85元人民幣時,張家界的天門山舞台劇的貴賓票就要350元。

  澳大利亞人因為中國人開始吃鮑魚;英國人戲謔人民幣是北京鎊;韓國地鐵報站採用漢語;雅加達的超市掛大紅燈籠促銷;美國的酒店房間開始配上電熱水壺,酒店提供粥和鹹菜,還做大了中國人最愛的奧特萊斯;歐洲將“請勿吐痰”和“歡迎使用銀聯卡”都做了中文標識……短短30年,中國遊客展示出無形的力量,它甚至改變了他國的社會生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