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

http://www.CRNTT.com   2012-09-21 08:22:59  


 
  由於勞動力、原料、物流成本、土地價格、基礎設施配套等優勢及政策優惠措施在中部各地區間有差異,故在吸引東部產業轉移方面中部各省也各有千秋。如安徽與江浙接壤,儘管勞動力優勢不明顯,但在物流成本及原料方面的優勢相當明顯,適合於產品中物流和原料對成本影響較大的產業。而富士康之所以選擇鄭州,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其產品中物流成本所占比重不高,而人力成本占比則相對較高。

  從國務院先後批准中部地區建設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中原經濟區、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來看,優惠政策不可謂不多,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七項重點任務,其中“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應是提升產業集聚度和輻射功能的核心。在美國歷史上,芝加哥、底特律等中部城市在以汽車為主導的製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原料生產基地等方面都曾舉足輕重,並因此而崛起。所以,從未來看,中部地區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其作為新的增長極的輻射功能還可以逐步得到發揮。

  經濟地位決定中部仍難擔當主角

  文章表示,中部六省經濟同比增速均超過1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GDP的占比也有較快上升,但相對於中部地區的人口占比,其GDP的占比還較低。2012年上半年,中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全國的占比達到24%,還是比較高的;從外貿出口看,儘管這些年中部地區的外貿出口保持高增長,出口在全國的份額也有所上升,但截至2011年,所占份額還只有4.9%,甚至低於1995年的占比。可見,出口的高增長並沒有給中部地區經濟增長帶來太大貢獻。

  中部能否引領中國經濟走出困境?

  文章指出,如果比較一下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所對應的GDP,可以發現中部六省自2003年之後,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所創造的GDP就低於東部11省市,如2011年中部地區為1.53,而東部為2.02,可見,中部地區的投資回報率偏低,整體投資效益不理想。

  再看中部六省的地方稅收占全國地方稅的比重變化,可以發現這一占比並沒有隨著GDP占比的上升而上升,甚至在2011年還出現了小幅下滑,即從2010年的14.28%下滑至13.13%。稅收是更真實反映地方經濟實力的一項指標,經濟增速上升、GDP的占比也上升,而稅收收入占比卻下降,這一格局的形成,往往會導致兩種情形:一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規模的不斷擴大;二是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不斷上升。從長期看,這兩種情形都是難以持續的。

  相比之下,東部地區的土地面積只占國土面積的20%左右,但2011年GDP占全國的比重卻超過50%,2012年上半年東部地區在外貿增速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對外貿易占比仍達到87%,而地方稅在全國的占比更達到70%以上。

  儘管過去10年中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重心在中西部地區,但人口卻是不斷向東流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東部人口占全國常住人口的37.98%,比2000年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占26.76%,下降1.08個百分點;西部占27.04%,下降1.11個百分點;東北占8.22%,下降0.22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的人口都在集中流向東部,東部增長極的輻射效應要高過中部地區。即便從投資規模看,中西部雖占有較大份額,但東部的產業配套程度和人才優勢等都是其他地區不能比擬的。因此,每一單位投資所帶來的GDP和稅收,東部都要遠遠高於中西部。而且,代表行政行為的政府性投資在中部地區占比較高,而代表市場行為的民間投資則在東部占比較高,這也反映了民營企業在東部比較多,在中部則相對較少。在民間投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流投資、民營企業已經主導中國經濟的今天,中部地區的民間投資與民營企業占比落後於東部,故中部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依然偏弱,市場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