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對潛在增長率下降的政策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2-09-07 08:42:52  


 
  2、固定投資效率欠佳,削弱資本積累效果。

  快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是近2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源泉。1991-200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實際增長17.9%,2001-2010年年均實際增長23.3%。從需求方看,投資增長帶來需求快速擴張,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供給方看,投資增長促使資本存量迅速積累,為經濟高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不過,投資在高增長的同時,也存在效率不高的問題,從而造成資本積累的效果欠佳。具體體現在兩點:

  一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低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於投資帶來的資本存量積累,一般通過“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標來考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兩項指標變化趨勢一致,但存在一定差距。2003年以前,各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相差較小,1990-2002年兩者比例在0.9-1之間。2003年以來,兩者差距不斷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一直高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2003年兩者比例為1.04,隨後逐年上升,2010年達1.4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前者包括土地購置費,而後者並不包括。可見,近年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同時伴隨土地購置費用的大幅增加是導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一項主要原因,也側面反映出投資高速增長並沒有帶來固定資本形成的同步擴張,因而資本積累效果存在折扣。

  二是增量資本產出比(ICOR)上升。增量資本產出比(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ICOR)是評價宏觀投資效率的重要指標。ICOR是指增加單位總產出所需要的資本增量。ICOR提高說明增加單位總產出所需要的資本增量增大,也就意味著投資的效率下降。根據筆者計算,“八五”期間年均ICOR為2.94,“九五”期間上升到4.36,“十五”期間為4.52,“十一五”期間為4.97。ICOR的持續上升說明投資高增長的同時,投資效率在下降。

  3、入世與勞動力再配置效應衰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放緩。

  全要素生產率主要反映資本、勞動力等所有投入要素的綜合產出效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自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等。對處於高增長期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勞動力再配置也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重要來源。這主要是由於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工業部門有著巨大差異,農業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相應帶來整體生產率的提高。根據有關測算,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自2007年達到高點後有所下降。

  2001年中國加入WTO,外商直接投資大舉進入,對國內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制度的改善和提升產生了良好的溢出效應,全面的對外開放也使市場化改革和結構調整步伐得以加快。外資進入帶來的“學習效應”有利於中國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帶來的“鮎魚效應”則加劇了國內企業競爭壓力,迫使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注重學習和創新,“優勝劣汰”也推動結構調整和效率提高。經過十餘年的消耗,這些“入世紅利”已在衰減。

  農業可轉移剩餘勞動力在減少,中國勞動力再配置效應將減弱。據測算,2000-2002年,中國農業可轉移剩餘勞動力數量逐年增加,2002-2004年基本穩定在1億人左右,2004年以後,可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快速下降,至2010年僅為6820.92萬人。

  在農村可轉移剩餘勞動力經過多年大規模轉移之後,仍然存在的剩餘勞動力與以往有了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半以上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勞動力。由於年齡大、學習和適應能力、體力各方面不具優勢,目前可轉移出來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在轉移就業中易於遇到困難,其轉移難度也將上升。可以預見,未來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的速度和空間都將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勞動力再配置效應也將減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