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鄭永年:從教育哲學角度透視中國教育問題 | |
http://www.CRNTT.com 2012-07-10 10:11:47 |
中國無法回答錢學森之問 專業主義很顯然是“專業”的產物。專業主義的唯一目標就是把教育者和知識者每一個人的專業水平發揮到極致。如果從專業主義的角度,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教育哲學的核心弊端在哪裡。今天的中國,中國教育界和知識界,除了專業主義,什麼都不缺。中國的大學以權力為本,以培養了多少政治人物為榮。看看中國的大學,有太多的領導職位為退休下來的政治人物和官員所擔任。中國的大學以利益為本,以培養了多少億萬富翁為榮。唯獨缺少的就是規定大學本質的專業主義。所以,中國無法回答錢學森之問,即“中國為什麼出現不了大師?”。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大學的目標不是培養大師。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發生了一場有關“社會主義異化”的討論。這場討論對中國的改革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討論使人們明白了什麼是社會主義,至少促使中國脫離了毛澤東式的貧窮社會主義。今天,把“異化”這一概念應用到教育和知識界最也合適不過了。如果要進行任何有意義的教育改革,那麼首先必須回答教育界和知識界一些最基本的哲學問題,例如“什麼是大學?”、“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和“什麼是大學應當做的,什麼是不應當做的?”等等。在大學的本質是“異化”的條件下,不管什麼樣的改革都會無濟於事。 今天,最令人悲觀的是,因為有權力和利益的支撐,大學裡面甚至教育界裡面的很多個體(無論是官員還是教員)感覺到自己都在發展和上升。但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處的整體教育制度正在快速地衰退,並且這種衰退的速度和大學(教育結構)所獲得的權力和利益是成正比的。就是說,大學(教育機構)所獲得的權力和利益越多,它們被“異化”的程度就越高,離專業主義就越遠。如果今天人們還可以討論“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的問題,總有一天,人們就會失去資格來提出這個問題。 本文是作者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研討會”(北京,2012年4月21日)上發言的第一部分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