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韓國人金宰賢在中國 | |
http://www.CRNTT.com 2012-06-12 11:15:20 |
“批評是因為關心” 書中的觀點,一開始就遭到很多的質疑。認為金宰賢以偏概全的有之,認為其歪曲事實的有之,甚至有人懷疑其用心險惡。 從自己做起、相信“行動改變中國”,所以金宰賢提醒在閱覽室裡發出嘈雜之聲的人,所以認真地和出租車司機理論。 他說,出書同樣是想改變中國。 “如果我不關心中國的發展的話,我絕不會批評中國的任何事情。我之所以批評或說出我對中國的觀點,是因為我希望中國變成更好的國家。”金宰賢告訴記者他的“初衷”,“希望我這個旁觀者能給中國朋友提供一個看待問題的新角度。” 金宰賢告訴記者,有兩點理由令他希望留在中國。一是中國人的善良和好意,“無論生活中,還是旅途中,總有很多人對我很親切。”二是,中國社會有像美國那樣大熔爐的特征。 然而,這些年中國和韓國之間關係卻頗不平坦。 “1998年首次來華的時候,很多中國人對韓國一味地表示好感,現在很多網友對韓國的第一反應就是反感。不僅是因為我挨罵,覺得太可惜了。”金宰賢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還記得1999年初,去天津逛市場時,旁邊的老人家熱情地和他寒暄,向他打聽:“你們國家富裕嗎?” 而2007年新華社發行的《國際先驅導報》,以1.2萬中國人為對象,就“不太喜歡哪個國家”進行調查。其結果顯示,回答“韓國”的受訪者比例竟然高達40.1%。 “我從未想到韓國會成為中國人‘最討厭的國家’。”看到這樣的結果,金宰賢直言自己很“心酸”。 實際,2003年前後,圍繞著“屈原是哪國人?”、“粽子是哪國的?”、“漢字是哪國人發明的?”等問題,中國民間和韓國民間部分人士有過爭論,直接惡化了雙方的印象。 與此同時,金宰賢也了解到,韓國國內對中國同樣有“心結”。2004年,韓國媒體報道“中國擬通過‘東北工程’將高句麗歷史編入中國歷史”後,曾掀起過“中國威脅論”的軒然大波。 更能引起中韓兩國關係波動的是朝鮮問題。2002年6月發生的“第二次延坪海戰”和2010年3月發生的“天安艦事件”就是明證。 “可以說,2010年天安艦事件之後,中韓的關係處於低谷。不過,隨著李明博總統的外交策略調整,我感覺中韓兩國的關係目前處於上升期。”金宰賢說。 金宰賢告訴記者,韓國人對中國的情緒是挺矛盾的。“韓國人普遍比較看好中國的發展,而且韓國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經濟越來越依賴於中國,這一處境讓韓國警惕。”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在21世紀,中韓兩國友好的夥伴關係對兩國都會帶來不少好處,我希望兩國通過密切的交流與溝通,消除兩國的誤解。如同朋友之間,在鄰國之間,‘溝通’才是硬道理。”金宰賢說。 時代周報記者 嚴友良 發自上海 2012-06-07 03:18:06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