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周瑞金:何以解憂 唯有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1-26 09:43:18  


 
社會經濟轉型,矛盾積累凸顯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實現了三大社會經濟轉型,走上了現代化、市場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軌道。社會經濟轉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市場化改革也積累了許多問題,使當前中國發展面臨一些難題

  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20年來,中國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全面融進世界經濟與政治,經濟發展取得奇跡般成就,並實現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社會經濟轉型,國家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平均9.7%速度持續30多年增長而不衰,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之下仍保持高速增長。中國的GDP總值由1978年的3645多億元猛增到2010年的40.1513萬億元,增加110倍。中國的人均GDP從1978年的381元增至2010年突破3萬元,增加近80倍,即使按美元可比價格計算也增加了30倍。2011年中國的GDP總值預計增長9%以上,將超過43萬億元。

  中國的GDP總值2010年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世界的9.27%。小平同志當初預計,到21世紀中葉達到人均4000美元的目標,2010年已經達到,提前了40年。這真是誰都料想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鋼鐵產量,2006年中國鋼產量達到41750萬噸,超過美英等28國的鋼產量。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產鋼13350萬噸,英國加歐盟25國產鋼19890萬噸,它們加起來才33240萬噸。想一想1958年我們為1070萬噸鋼,動員了9000萬人土法煉鋼,煉出400萬噸是鐵疙瘩,更嚴重的是讓豐收的糧食爛在地裡,造成後來的大饑荒,餓死3000多萬人。一個是命令經濟,一個是市場經濟,兩者對比何等鮮明!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實現了三大社會經濟轉型,即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走上了現代化、市場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軌道。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相應發生了深刻變化。

  從世界歷史來看,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跨國海洋貿易使歐洲國家從封閉社會到開放社會轉型,從神權社會走向人權社會,其間引起多少次戰爭、革命,充滿血腥與掠奪。19世紀到20世紀的工業革命,歐美國家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轉型,也是引起社會很大動蕩。至於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激烈震蕩了八九年,通貨膨脹達到1000%以上。

  反觀中國,30年之內同時進行三大社會和經濟體制轉型,5000萬工人下崗再就業,6000萬農民失去土地,1.2億農民工在城市與農村間流動,卻能保持全國的基本穩定。

  這些年中國還不斷遇到國內外各種危機、災難的衝擊,如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1998年大洪水,2003年非典危機,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世界金融大危機,2010年玉樹大地震,2011年長江中下游特大乾旱,等等,都沒有引起全國性大的動蕩。這是非常難得的。

  然而,社會經濟轉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市場化改革也積累了許多問題,使當前中國發展面臨一些難題。

  其一,大國崛起的煩惱。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崛起必然遇到新的問題。近年來圍繞匯率、海權、領土、軍事、周邊關係、意識形態領域爭議,中國與世界大國及周邊國家不斷產生摩擦,南中國海爭議,美越聯合海上演習,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日本民間反華情緒抬頭,延坪島炮擊帶來的頻繁且規模升級的軍演,以及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引起海外新一輪對中國民主與人權的施壓,等等,均凸顯了中國外交面臨的嚴峻挑戰,也透露了外部世界對中國崛起的疑慮、擔憂,甚至敵意。

  在對待西藏、新疆、台灣等中國內政問題上,一些海外勢力不斷製造麻煩。在外交應對上,中國有時會陷入某種被動局面,應對選擇不足,方式不夠靈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