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賴海榕:再論韜光養晦是價值不是手段

http://www.CRNTT.com   2011-08-16 10:50:59  


 
相關鏈接:韜光養晦是價值不是手段 是道不是術

  2011年03月07日08:54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賴海榕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普遍陷入困境,我國經濟則保持強勁增長,這種局面在國內外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漣漪。一方面,西方國家在有求於中國時對中國更加警惕和挑剔,中國政府只是延續過去的外交政策,並不比過去強硬和高調。但是因為外界更加敏感,所以有意無意把我們的外交解讀為正在拋棄鄧小平制定的“韜光養晦”戰略。另一方面,國內確實也有一種認為“我們已經很強大,應該亮劍”的思潮在抬頭。

   我們是否已經很強大,這其實還有疑問。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假如我們無可爭辯地強大了,就應該“亮劍”嗎?這涉及對韜光養晦的性質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韜光養晦是一種手段,因為我們還比較弱小,所以應該保持低姿態,不要強出頭,以免樹敵,破壞發展的環境,等我們強大了,就沒有必要知雄守雌了,有拳頭就打出去,有肌肉就秀出來,不必聽別人的,讓天下都聽我們的,假如有人不聽我們的,我們的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拳頭可以把他們砸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韜光養晦是一種價值,無論強者還是弱者都需要韜光養晦,而且越是強者越需要韜光養晦,因為“強大”的感覺有可能使強者得意忘形,拋棄韜光養晦。

  我國的先哲說,“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用大白話說就是,中國在四海之內只是大穀倉裡的一粒米而已。也許有人會說,那時的中國只是小小的中原地區,不是我們現在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國可以比擬。確實如此,不過那時中國的周邊是我們中原的文明先民所認為的番夷狄蠻之族,是未開化的人民。也就是說,具有先進文明的中國,在未開放的人民面前,也不能自大,也要覺得自己只是太倉稊米,這是多麼謙虛謹慎的思想。也許正是這樣謙虛謹慎的精神,才使得中原以外的各個地區一個一個融入中國。今天的中國固然已經不是當年的中原,但是今天中國所處的世界更不是當時的天下,不用說其他國家有燦爛的文明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即使我們不願意認為別的國家比我們先進,至少他們不是番夷狄蠻之族,所以今天的中國在四海之內,仍然如太倉稊米,沒有什麼可以自大、自傲的。

  有太倉稊米的認識,可以為韜光養晦提供長久不衰的支撐。然而這個智慧還不夠,“太倉稊米”還有“術”、“用”、“手段”的影子,只是比膚淺的“術”、“用”、“手段”高明很多罷了。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達到“道”、“體”、“價值”的高度。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強者和弱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強者用強力致使弱者臣服,並不是強者獲勝弱者失敗的局面,而是對雙方尊嚴同等程度的損害。中國無論未來多麼強大,都應該平等對待各個國家民族,無論對方強大還是弱小,都應該平等對待。中國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傾聽,而且越是強大越應該傾聽。韜光養晦不應該是我們的一時之計,而應該是我們的永恒哲學。韜光養晦應該是我們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我們的手段,是我們的道而不僅僅是我們的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