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現階段中國改革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8-12 10:48:42  


 
  問題是:市場經濟下政府與市場之間究竟應該呈現一種什麼樣的關系?這個問題不但困擾今天處於轉型期的中國,而且也是西方經濟和政治學人經常討論的問題;只不過,今天的中國由於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人們的認識顯得尤其混亂而已。

  幾年前的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後,當美國等自由經濟國家強調政府幹預的時候,不但中國媒體歡呼“中國經濟和政治模式行之有效”,而且就連美國媒體自己也感嘆“美國跑步進入社會主義”。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在西方國家,從亞當.斯密斯強調自由經濟的“看不見的手”以及政府作為“守夜人”的無為而治的角色之後,政府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就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上世紀上半葉世界經濟危機之後,美國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強調政府的幹預功能,給羅斯福新政以極大的理論支持。二戰後,德國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強調政府“可能時盡量少幹預,必要時盡量多幹預”。兩者本質上都是市場經濟下的政府幹預功能,但還是有些許差別:凱恩斯主義從個體經濟活動的非理性和“動物精神”出發,強調政府的反向操作,增加財政開支以彌補民間需求的不足,這樣即便不能避免衰退,也可減少“動物精神”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而社會市場經濟則雖強調政府的監管功能,但卻要求政府尊重市場的主體行為。

  然而,今天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今天的中國是一個脫胎於計劃經濟,而又尚未完全進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所謂尚未進入市場經濟,是指中國在政府職能上,始終未能完成向服務型小政府的轉型。今天的中國,雖然企業和市場的運作已完全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桎梏,甚至政府也已不再直接幹預經濟活動,但在行政體制形態方面,中國則基本上還是一個典型的政府主導國家。

  從這個意義上說,凱恩斯主義或社會市場經濟中政府的幹預功能,與今天中國的政府幹預,不是在相同定義域裡可以討論的問題;前者是成熟市場經濟下的政府角色(雖然是有爭議的政府角色),後者則是脫胎於舊體制、亟待改革但卻又時刻受到舊體制思維牽制的政府角色。將兩者混為一談,很可能由此而模糊了中國現階段矛盾的真正焦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階段中國的最大問題(也是三十二年改革開放的最大失誤),依然是政府職能轉型的不徹底。正是這一問題,導致了中國的“非典型市場經濟”狀況,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矛盾和衝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