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府知錯即改比一貫正確更可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6-03 12:03:25  


  中評社北京6月3日訊/“在百姓眼里,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可親。縱觀這些年的情況,大凡能夠及時回應公衆質疑、正確對待社情民意的,往往會在良性互動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衆的訴求、媒體的監督恰恰是黨和政府寶貴的執政資源。”人民日報昨天發表評論員文章《在良性互動中尋求“善治”》:

  今天的中國,民衆的訴求日益多元,輿論質疑時有耳聞。各級政府的回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執政水平、檢驗執政理念的重要標杆。

  以近期新聞為例。一是故宮失竊,一是廣州“舉牌哥”。同樣面對質疑,從“失竊”、“錯字”,到“經營會所”,故宮的回應左支右絀、不如人意。而廣州地鐵公司則一周內三次主動回應,約談學生“舉牌哥”,贏得輿論一致好評。僅從回應能力而言,廣州更勝一籌。一個重要原因,是廣州有過多次面對群衆問政的歷練。從番禺垃圾焚燒事件到與建委對話的“口罩男”事件,經常面對訴求和質疑,才使得“權力”尊重“權利”的意識日益提高。

  近些年來,正是在中央“公開及時、准確透明”的明確要求下,在與公衆的良性互動中,不少領導幹部逐步形成共識:對批評或質疑,不必過於敏感,甚至將其視為不和諧聲音,能捂則捂,能壓就壓;也不能玩弄技巧,將其視為“危機公關”,忙不迭撇清責任。這樣的共識,正在促進各級政府執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當初的陝西華南虎事件,歷時兩年不斷質疑與被動處置,耗費了極大的社會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這些年,“躲貓貓事件”、“釣魚執法事件”、“梧桐讓路事件”、“高速公路天價收費案”,政府回應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回應的態度在不斷改善,回應的方式在不斷調整。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一次次的進步,成為撬動事件解決、提高執政能力的有力支點。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