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國有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11-05-31 15:14:37  


 
  其二就是國企“走”不出去,或者盲目“走”出去。國企的其中一個責任就是“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但這個目標顯然沒有達成,西方各國大都以政治和國家安全為理由,拼命抵制國企的“走出去”行為。但在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等,國企“走出去”又顯得不夠審慎。這裡主要是能源領域。國企的投資很難說具有多大的經濟理性,並且都是一些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使得民衆有“走出去”了但“走不回來”的感覺。實際上也是這樣。很多國企“走出去”根本就沒有經過科學的風險評估。

  更為重要的是,國企很難使人相信還是國有的。國企內部變相私有化現象非常嚴重,國家管理國企的“代理人”對國企具有無限的權力,這種權力甚至具有排他性質,即國企成為了獨立的王國。簡單地說,國企很容易演變成國企管理者的企業,而和社會甚至是政府無關。很多年裡,國有企業盈利了,國企的管理者可以自行支配,進行內部分配。社會上的一些經營群體現在紛紛離開私企,甚至是待遇優厚的外企而進入國企,並非沒有道理,即國企內部的待遇已經大大超越所有其他的企業。但是,如果一旦國企發生虧損,那麼就會向政府伸手,需要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救濟。

  即使在“盈利”問題上,公衆也並不相信國企真的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而獲利,更多的人相信國企是通過壟斷,憑借其行政和政治權力來聚集財富。這種聚集財富的方式已經出現了問題,而國企分配財富的方式更是缺失公衆的監督。

  也同樣為社會所抨擊的是國企越來越具有封閉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越來越具有流動性。流動性表明開放性的程度。一個組織流動性越強,開放性就越高。但國企已經在很多方面退回到從前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這尤其表現在員工招收方面。很多國企招收員工都依靠關系(家庭、家族、親戚朋友等等關系)來進行,很難說是人才。當通過關系而進入國企的平庸的員工能夠獲得巨額經濟好處的時候,那些被排擠在外面的社會成員顯然就要表示不滿。

  很顯然,國企在各個方面已經成為腐敗、任人唯親、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等等的象徵。

出路在深化改革

  國企的出路在哪里?一些人開始譴責改革,開始否認1990年代所進行的國企改革。國企所面臨的問題盡管和1990年代開始的改革有關,但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單純地譴責改革,而是要進一步深化國企的改革。就是說,問題並不在改革的方向,而是改革沒有得到深化。

  如何深化?譴責改革的人很簡單,想回到改革前的時代。但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模式已經破產,沒有人相信回到那個模式能夠解決國企問題。也有些人主張全面的私有化。但私有化既沒有政策上的可行性,私有化的實際結果也不見得好。這在俄國和東歐的國企轉型過程中就可以看到。回到過去和全面私有化這兩種選擇都不具有現實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