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十二五”攻堅 求解“三不難題”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08 08:40:09 |
三大產業的不協調有惡化之勢。2000年,三大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分別為15.06%、45.92%和39.02%,到2010年,三大產業的占比分別為10.18%、46.86%、42.96%。 “三駕馬車”和三大產業的不協調,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直至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瓶頸,開始壓制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 “不可持續”主要體現在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對發展的制約。“劉易斯拐點”的加速到來、土地供應的緊張、全球資源品價格的上漲以及環境氣候問題受到全球範圍的關注,意味著中國的增長動力必須從前三十年的規模紅利向制度和勞動生產率的紅利轉變。 文章強調,“三不難題”已成為橫亘在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十二五”規劃所引領的發展方向,正是為了求解、化解這“三不難題”,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落腳點。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擴大內需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擴大內需可以改變中國內外需失衡和過度依賴投資的現狀,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同時,擴大內需可以加快城鎮化的進程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擴大內需的根本之道在於改善民生,解除老百姓的後顧之憂。這需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保體系,增加政府在教育、醫療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投入。 相比於外需而言,內需對中國經濟的驅動力更加可持續,降低投資對經濟拉動的作用,也有助於減輕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文章最後說,發展方式轉型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下大力氣從多個層面進行改革攻堅。一是扭轉地方政府唯GDP論的政績觀,加入勞動生產率、單位能源產值、城鄉一體化、環境等方面的指標。二是改變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強化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三是改革建立與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相適應的財稅和金融體制,加大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權與財權,構建多層次和低風險的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體制。四是建立健全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的資源品定價形成機制,促進結構調整和“兩型”社會的建立。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