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鄭竹園:中國的崛起將是大勢所趨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11:53  


改革開放的天燈,讓兩岸亮起來。
 
  中國經濟改革與乘時崛起

   一,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成果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完全追隨蘇聯的史達林模式。推行單一的公有制;所有資源由國家集中控制;經濟活動由國家統一監管;廢除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排斥市場機能。在所得分配上,不承認企業間存在著不同差異;盈利虧損一視同仁;導致企業經理缺乏創新精神與進取心;造成國營企業的普遍虧損。對人民生活資料實行嚴格配給制,挫損工農的生產熱忱。更嚴重的是推行閉關自守;無法吸收外資及先進技術;不能享受“後進工業國優勢”。這一套制度及發展策略實施的結果,無論在經濟成長,人民生活及科技發展各方面,均遠落於先進國家及亞洲四小龍之後,延阻中國復興的進程。

  1978年在新領導的策劃下,中國的政經體制和發展方針,展開重大的變革。朝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三大方向推展,使中國經濟脫胎換骨,進入良性循環的坦途。

  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建立。資源配置的信號由計劃指標轉向市場指標;減少指令性計劃對市場及企業經營的管制;廢除國家對所有商品的統銷定價;不斷擴大市場機能。到近年95%的消費品,和80%的生產資料,都已由市場供需進行調節。全國性的批發市場及零售市場已普遍建立。資本市場亦應運而興,先後建立上海及深圳兩證券市場。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到2007年滬深兩市場上市公司巳達一千五百多家。股票市值曾高達三十二億七千萬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

  第二是對外全面開放。摒棄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以外資為依託,以對外貿易為發展經濟的動力。先後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及海南五個經濟特區,並開放沿海從北到南十四個重要商港及長江珠江閩南等三個三角洲,作為引進外資的口岸。到近年更將內陸及沿海的重要城市全面開放。設立保稅區,開發區及工業園區,三十年間引進外資七千多億美元。近幾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出口貿易大幅躍增,到2008年出口貿易巳起過1.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第三,在公私企業的構成上,全面發展民營企業。不但不斷擴大民營企業的經營範圍,且修改憲法,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地位。到2007年,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私營企業已佔半壁江山。尤其是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的崛起,蛻變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形成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局面。民營企業與個體經濟為社會創造七成就業機會。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