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祭孔的文化省思

http://www.CRNTT.com   2010-10-29 11:40:26  


 
  由此看台北祭孔,其意義在於提供了一個領悟傳統文化真諦的參照。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參加台北孔廟的祭孔釋典活動時稱,儒學影響深遠,值得世人光大和引用;祭孔除了紀念孔子及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將其學說發揚光大,例如孔子曾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講的正是“身教”的重要性。他還指出,聯合國1991年通過了禁止在北太平洋使用流刺網捕魚的決議案,但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說過,“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可見其思想已與今人重視環保的觀念幾近相同,凸顯儒家思想和智慧的生命力。在祭孔儀式上馬英九這樣的闡述,將一個有血有肉有道德操守的孔孟形象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相對完整地呈現在公眾面前,對於廣大的公民,也是一種有意義的取之於傳統精華的啟蒙教育。

  儒家文化的現代詮釋

  一個社會共同體,對於歷史的選擇性記憶或遺忘,往往與政治合法性的論述、集體的創傷性記憶存在隱秘的關聯。但是,集體記憶除了跟政治意識形態有關聯外,還跟社會性的自我之成長息息相關。正由於此,一個社會應當審慎地面對其傳統,不能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中國的傳統文明流派眾多學說紛紜,遠非專制二字可涵括,而經歷了五四運動和“文革”的掃蕩,其中的儒家文化現已面目全非。那麼,如何把被當代政治話語和意識形態論述省略掉的儒家現代性資源清理出來,使其足以重新進入當代中國人的公共生活與私人領域呢?

  首先,孔子學說所具有的政治內涵不應被遮蔽。孔子主張的是一種從道不從君的政治理想,強調道統與政統的分殊,認為政統或象徵政統的皇權理應受到道統的制約與引導。事功之上更有義理,富強之外更有文明,正因為此,孔子才會被稱為素王。他的王道理想雖然很難實現,但卻對霸道構成一種潛在的威懾與影響。孔子的政治設計儘管是以士大夫的精英意識為核心,但其最終落腳點卻在教化斯民和化民成俗,有一種大悲憫和哀矜之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