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廣西“貧民區”的無政府生存

http://www.CRNTT.com   2010-06-24 06:39:16  


 
隱藏的“甕安”,維穩的隱患

  流民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情形,在全國範圍內都存在,但各地仍有一定的區域差別。白益華認為,東部地區的情況要好一些。

  “東部的村辦企業比較多,所以農民的流動性相對不是很大。村辦企業的吸引力有時候比村民委員會更大,因為採取農民入股的方式。但村辦企業發達的地區,相對人多地少,比如浙江、江蘇農村的農民流動性也很強。”

  徐勇認為,即便在東部一些有自己企業的村鎮,對村民的管理也不是那麼簡單。“現在的企業,人員流動也很頻繁。農民今天在這個村子的工廠上班,明天就可能到另外的村子去。企業無法承擔政府的管理職責,而基層政府的管理難度,並不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完全掛鈎。

  “還是需要政府建設一個統一的管理網絡,把這一類人納入管理體系之中。”徐勇認為,比如,從事小商販的外來人員可以成立協會,一方面他們可以維護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方便政府和他們的代表打交道。“否則,這些人聚集到一起,也容易造成群體性事件。”

  他告訴本刊記者,武漢市就曾經對在武漢居住的小商販進行分地區管理;湖南有個縣,他們那里幾乎所有壯勞力都在深圳開出租車,占深圳市出租車司機人數一半以上,後來他們組織成立了一個出租車協會,由深圳市政府統一管理。類似這樣的嘗試,在全國各地還有不少。

  “不過,我們的社會組織發育還不夠成熟,完全依靠民間組織、社會組織來管理這類人是不行的。但是不組織起來,政府就更管不了,那極容易產生群體性事件,必須吸取甕安事件的教訓。”

  徐勇認為,近20年,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人口流動的過剩,尤其是人、地、戶的分離,導致基層政府出現一個個管理真空。他否認我們國家存在大的“貧民窟”,但是認為的確存在一些“被政府遺忘的角落”,這些角落是城市犯罪集中地,缺乏有效管理,也是當地維穩工作的隱患。

  “我們的基層政府,必須由常規化管理向動態化管理轉變,做到人往哪流,就往哪跟。為流動人口多提供服務,接收地要讓他們有歸屬感。不要用‘外來人口’的說法,不能把他們僅僅看成是掙錢的工具。”(特約撰稿胡蘇敏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