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日同盟之“中國因素” 有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1-22 10:30:37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分析指出,從國際潮流和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看,有利於日本強化對中關係的因素增多,著眼大國戰略關係,可以認為日本戰後以來首次遇到,不受其他大國箝制而自主發展,對中關係的重要機遇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認為,鳩山可能會加強美日關係中日本的獨立傾向,過程中,日本會更加重視東亞區域合作,日中關係的歷史問題也會得到緩解。總的來看,日中關係雖仍存在歷史認識、釣魚台主權爭議與東海油氣田開發等難題,但國際政治的現實將促使日、中兩國避免衝突,尋求合作,而日本民主黨上台將令日中關係持續增溫的主、客觀條件趨向成熟。 

  東亞整合的實現將有利於中共,因若實現“東亞共同體”,冷戰以來的“美日同盟”勢將弱化,並使美軍在東亞的影響力下降。但其間無法保證日、中、韓三國間根源於歷史的猜忌將消弭於無形。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認為,“東亞共同體”的具體問題上,因日、中、韓缺乏政治互信等因素,各國歧見仍多,使得此倡議的實踐困難重重。因此,“東亞共同體”的建立為長期的夢想,而非短期目標。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兒玉和夫(Kazuo Kodama)表示,“東亞共同體”的建構需歷經“功能性一體化”(functional integration)的過程,通過不斷融合,在未來10到15年應可能實現此夢想。此為日本官方首度對“東亞共同體”時間表具體表態。 

  在民主黨《政權公約》的外交政策中,突出“對等的美日關係”與“東亞共同體的建構”。鳩山首相在聯大與胡錦濤會談時闡述“東亞共同體”的概念指出,希望依“歐盟”(EU)的形式建立“東亞共同體”,鳩山將之定位為在亞洲建立與美國及“歐盟”並駕齊驅的世界經濟“第三極”。惟“東亞共同體”非僅侷限於經濟層面,兒玉和夫描繪未來“東亞共同體”的藍圖指出,共同體應如綜合性的“歐盟”組織,不僅討論政治問題或經濟問題,安全問題亦可在共同體框架內討論。 

  聯合國大會中,鳩山進一步闡釋“東亞共同體”乃奠基於“開放的區域主義”(開かれた地域主義)。鳩山此舉無非希望贏得美國的信賴,但美國仍未釋懷。美國向來將“東亞共同體”視為“將美國勢力從東亞排除的體制”,強烈反對該構想。消息來源指出,美方高層於鳩山首相在聯大發表完演說後,旋即向日方高層表達反對“東亞共同體”的一貫立場。美國依舊懷疑日本將“脫美”(米国離れ),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保障調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副主席施道安(Larry M. Wortzel)即批評鳩山的“東亞共同體”乃為中共作嫁,美國無法接受。美國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向日本喊話,“美日同盟”為美國外交政策“基石”,對於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繁榮“無可或缺”。希拉里期待日本以“美日同盟”為重,勿步上“脫美入亞”的道路。

  美國的亞洲安全戰略基本目標,就是在維護其主導地位,防止這一區域被其他的大國控制。因此,她在東亞的最佳戰略選項即是讓日本與中共這二個東亞地緣政治上的對手互相制衡,如此一來,不管中共或日本皆無法成為美國在區域乃至全球的政治對手。而此亦是美國自20世紀將勢力延伸至東亞以來的亞洲基本戰略。然而,亞洲在近四分之一世紀來,致力於經濟改革,此浪潮正由東亞往南亞推進,其佔全球經濟總產值已達38%,亞洲正在重返過去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但全球國際經貿體制仍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主導,亞洲國家已逐漸意識到其間的不公平性。美國將如何看待崛起的亞洲,其間雖不乏挑戰,但也充滿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