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當前已形成通脹預期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5-08 09:30:24  


五一節大陸消費市場紅紅火火
  中評社北京5月8日訊/《上海證券報》今天登載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的文章“我國當前已經形成通脹預期了嗎”,文章說,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消費行為是審慎的,並無為了避免減少價格上漲而去搶購的現象;生產商還在去庫存化,消化存貨,而非囤積商品待價而沽,可見,當前中國經濟沒有形成所謂“通脹預期”。全文如下:

  為避免中國經濟大幅下滑,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銀行第一季度新增貸款4.58萬億,超過年初央行新增貸款5萬億貨幣政策目標的90%。3月M2達到創紀錄的同比25.5%的增長。如果今年經濟保證8%的增長,CPI增長1%至2%,那麼17%的M2增長目標意味著,貨幣供應增長超過經濟增長需要的貨幣需求,加上價格水平上漲需要的貨幣需求增長7至8個百分點。

   如此創紀錄的貨幣發行規模和速度,引發許多關於通貨膨脹的擔心,尤其是,“已經形成”新一輪“通脹預期”的觀點也越來越強烈。

  筆者認為,為了能更準確地判斷經濟形勢,把握政策走勢和應對的策略,有必要對“通脹的擔心”和“已經形成”通脹預期的觀點作更嚴格的區別和更深入的研究。

  筆者認為,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這一輪通脹,帶來任何學術殿堂都做不到的教育成果:社會不同群體都認識到通脹是一個貨幣現象,通貨膨脹與較大、較快的貨幣發行增長有關。另一個社會成果是,認識到通脹預期與真實通脹形成的關係。通脹預期會轉變成真實通脹,防止通脹要從防止通脹心理預期著手。

  到目前為止,貨幣發行的空前增長,讓人們產生了對通脹的擔心,只能說大家對通脹形成原因的一種啟示性的推理;是一種知識性的認識。擔心空前的貨幣發行可能會引發“將來”的通脹,這個推理順理成章。但這種對未來的分析和判斷與通脹預期的形成,特別是“近期”就要發生“通脹的預期”,或者通脹的心理預期的形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混淆通脹預期與對通脹貨幣現象的理解、分析和判斷,可能誤導、誤判真正的通脹風險與通脹趨勢性的討論和認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