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食物主權” 日益強烈的競爭

http://www.CRNTT.com   2009-04-18 09:35:06  


 
  如果我們說美國是世界的市場,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印度是世界的辦公室,沙烏地是世界的加油站,那巴西就是世界的糧倉。巴西已經投入耕作土地面積有1萬7千5百萬英畝,還可再投入3千5百萬英畝,使巴西可耕地面積達到中國的6倍。巴西的農耕經濟規模也相當驚人:美國中西部農場的地塊,一塊地大概1千5百到2千英畝,巴西中西部的一個現代農莊卻可以達到2萬英畝,他們是用GPS定位自動轉向拖拉機在工作! 

  巴西的黃豆更是出口大宗。本書作者調查,巴西在1995年時每年有將近2千萬公噸大豆被送往加工廠。巴西大豆之王瑪奇有一次充滿豪情地對美國大豆業者提出忠告:“停止種植大豆,轉種其他農作物,比如說玉米。世界對大豆的需求,就由我們來負責滿足!” 

  話雖如此,作者卻用很多具體例子,告訴我們巴西的經濟是被扭曲的。比如森林砍伐,農作物單一化,以及奴隸制度。就好像當初荷蘭發現北海油田,弄得國家經濟都往石油產業傾斜,造成經濟發展失衡,也就是所謂“荷蘭病”。 

  作者更往下分析,跨國企業在這種經濟扭曲中扮演什麼角色,美國和巴西種植大豆的農人,彼此之間有什麼相互被扭曲的成見(這是文化層面),以及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為什麼會被稱為世上最重要的社會運動(社會層面)。就這樣,政治經濟的分析,帶進來了文化與社會面向,讓這本書更豐富也更有滋味。 

  此外,因為本書講的是世界糧食“系統”,所以就要顧到“買的”與“賣的”兩端,也要討論到中間的連結:這些食物怎麼到我們手裡(或嘴裡)?當然得靠一套產銷系統。所以作者討論超級市場的出現,以及超市的商業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習慣。一下子,看起來好像很遠的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就又和我們日常生活連了起來。 

  因為談到選擇糧食的自主權(也就是糧食體系的接收端),作者特別呼籲要重新取得“食物主權”。他建議幾種從個人出發的方法,比如“改變口味”、“吃當季、當地的食物”、“吃得符合農業生態”、“支持地方產業”,最後到改造農村、支持永續糧食建設等等。這些倡議又使本書看起來像某種社會運動的啟蒙書。 

  還有一個主題我們可以放在心裡,是“權力”的概念。本書英文書名子標題是“市場、權力與潛在的戰爭”,於是我們要問,在這樣的糧食體系之下,“權力”在哪一方?為什麼在他那邊?如果這是一場潛在的戰爭,那麼在場上較勁的,是哪幾造?這幾造會不會變化?權力又會不會消長?產銷制度的決定權和權力關係之間的“因果關係”如何分辨?慢慢讀這本書,時時合起書來想想,然後再往下看,對這些問題會有較大收穫。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