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國個人信用報告:你有經濟身份證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4-02 09:38:40  


 
   中國人為什麼不講信用?

  經濟學家陳志武從人口流動和社會變遷上找原因,“鄉土中國”變成了全國一體化、社會複雜化的一盤亂棋,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讓不講誠信成為更理性的選擇。傳統的“鄉土誠信”已經不够“用”了,而需要更制度化的誠信,他的建議是讓新聞媒體發揮作用,減少信息不對稱,增加市場透明度,增加商品交易、證券交易中的透明度。

  法學家江平則基本認可“最大的信用危機是政府信用”,因此他鼓吹建立完備的信用法律體系:一是建立信用作為資格,進入市場入場券的法律制度;二是建立起一種信用能够作為財產、財富,加以評估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信用作為信息被人們所獲取,被人們所利用的機制。

  企業家王石更願意從信仰上找原因。在素無信仰傳統、政府威權又因體制鬆弛與市場化而產生管制真空時,企業家們無所畏懼,他們既不敬畏神靈,也不敬畏內心,權力也能通過錢財搞定。這種商業邏輯之下,他們能做出比不講信用惡劣得多的商業行為。但這種沒有天花板的商業主義即使成功,也難以形成一種能引導方向的價值觀。在無神論者王石看來,基督教形成的各種價值觀和方法論,使得西方的企業家在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時,本身就會贏得社會的認可。

  總而言之,陳志武認為,讓財富能力在“深度”、“廣度”和“長度”三維上都發揮得好,取決於一國的制度,包括產權保護體系、契約執行體系以及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而這些都需要強大的政府信用、企業信用與個人信用。

  而衆多廉價勞動力的勤奮工作,可以在經濟增長初期彌補制度資本的不足,這是中國經濟近二十幾年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當一國的制度機制不利於市場交易時,人們的相當一部分勤勞是為了對衝制度成本。

  但如果制度上的問題不加以解決,人們只會越來越勤勞,卻越來越不富有。

   信用=信任=信心

  面對經濟危機,溫家寶屢次喊話,信心比黃金還要貴重。但這份信心始終要建立於企業的良好信用與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之上。

  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信用經濟。雷曼倒閉為什麼會導致蔓延全球的金融海嘯,就是因為民衆對整個華爾街的信任崩潰。可以預期的是,在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金融領域將相對風平浪靜。三鹿雖因毒奶一夜間倒閉,卻起碼讓今後5年的中國嬰幼兒能吃上安全奶粉。這就是社會進步的代價。所謂經濟危機,也就是淘汰舊的生產方式與生產力,催生新的生產方式與新的生產力的過程。

  民衆當然信任溫總理的白發與眼淚,但未必信任貴州甕安與陝西鎮坪的地方官員。銀行可以甄別消費者的個人信用,決定貸不貸款。民衆也對企業信用自有口碑,對摻過毒的奶粉、注過水的豬肉、打過石蠟的米繞道而行。什麼時候才能對政府公信力加以品頭論足呢?

  信心當然要有,但未必是對政府信誓旦旦的“保八”決心之上,這和大饑荒時期“黨中央下決心一定要糧食大豐收”的口號一樣。信心是建立在對未來的良好預期之上,那就是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過後,都會產生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升級革命。明天未必會更好,但起碼不會比今天更不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