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地方政府救樓市不如革新賣地財政

http://www.CRNTT.com   2008-10-19 11:07:31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訊/《紅網》今天發表梁丁的署名文章:“地方政府救樓市不如革新賣地財政”:

  樓市要不要救?再來追究這個問題顯然已經沒有意義。看看網絡民意,每一項關於政府救樓市的調查,至少都會獲得90%以上的反對,可即便如此,各地方政府救樓市的態勢已經不可逆轉。——《南方日報》列了一份今年5月份以來,各地救市采取的舉措,從伊始的沈陽、成都,到後來的西安15條,南京的20條,杭州的24條,各地踴躍加入救市的隊伍,至少表明了一點,地方政府確實認為到了非救不可的程度,否則也不會拂逆民意滔滔而一意孤行。

  全球金融風暴,必定使得我們的出口大受影響,於是,必定得擴大內需,方能應對。擴大內需當然無比正確,但是,擴大內需作為“經濟國策”,喊了十多年,成效一直一般,也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現在是,“必須擴大內需“跟”政府救樓市“竟然有了因果關系,非常之吊詭!

  大家都知道,房地產業是地方政府的支柱產業,在分稅制改革之後,“賣地財政”(這裡統指賣地收入與各種房地產業的高稅費收入),迅速成為地方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無奈之舉。相對於目前各地方政府救市的力度,90年代末期開始,政府抬升樓市的力度要大很多,最典型的就是上海,1998年5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本市住宅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22條措施,比如說人購房首期付款比例由最低30%降為20%,最長貸款年限由15年調整為20年;免除了個人售房的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在市區購買內銷商品住宅建築面積達70平方米或者總價達35萬元人民幣的,可以申請一個藍印戶口。

  這些開放信貸,減免稅費,以及享有“戶口福利”,成了後來托市的通行法則,中國的樓市於是進入上漲曲綫,迅速成為各地拉動投資和擴大內需的支柱性產業。另一個背景是,在當時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經濟緊縮的困局愈來愈明顯,房地產業的狂飈突進,也為中國在03年左右,擺脫經濟緊縮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次地方政府故伎重演,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呢?從根本上來說,房地產業并非擴大內需,尤其是拉動居民消費的好手段,依靠房產價格上漲造成的資產升值,來繁榮經濟,始終難逃“泡沫化”的嫌疑,美國此次的次貸危機,最直接的誘因就是美聯儲不斷加息,房市泡沫被打破之後的信貸違約所導致。中國樓市價格的高企,從房價收入比遠遠高出國際平均水准,可窺一斑。如此,地方政府救市,抬升房價,本身就是逆市場規律的行為。另一方面,經歷了股市動蕩的打擊,以及金融危機的間接影響,居民的信心(乃是指在可以想見的時間段,泡沫能够繼續維持,且繼續攀升的信心),也很難重新建立。

  就像地產評論家牛刀所言,“救市”兩字已經臭不可聞。地方政府想要通過救市,并繼續依靠房地產業來拉動投資,擴大內需,更重要是,來解決自身的財政問題,這個願望實現無疑是“痴人說夢”。說到這裡,其實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乃是各地方政府的經濟結構調整問題,如何早日擺脫“房地產支柱型”經濟,如何擺脫對“賣地財政”的依賴,是地方政府無論如何也繞不過的根本性問題。

  現在看來,地方政府還指望在“房地產支柱產業”上,做奮力一搏,可無論怎麼看來,這都只是一曲吹向“房地產支柱型”經濟和“賣地財政”挽歌,徒勞無益罷了。不管如何,這個泡沫總會徹底破滅,房地產不可能一直做為支柱產業,“賣地財政”也不能總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到了那一天,地方政府會發現,指望房地產業是活不長久的,只有優化市場環境,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才是根本應對之策,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地方政府們真的不懂嗎?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