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 |
中評論壇:紀念九二共識三十周年 | |
http://www.CRNTT.com 2022-09-02 00:16:30 |
回顧30年來九二共識命運,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來之不易。海峽兩岸處於敵對狀態、軍事對峙幾十年,互不承認,相互對立,但卻在開放交流之後,能夠以一定的形式達成政治共識,取得互信和諒解,並發揮作用,實屬不易,應該好好珍惜。九二共識,能夠形成共識,既體現了兩岸中國人的寬大的包容胸懷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更體現了兩岸之間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上的認知是一致的,民族認同是一致的。這是九二共識能夠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礎。在當時的情況下,台灣有“國家統一委員會”、“國家統一綱領”,對“一個中國”也做出了“國統綱領”意義的定義。其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追求國家統一”也是必不可少的應有之義。九二共識的關鍵在於當時的台灣當局對一個中國的定義是很清楚的,對於一個中國的表述也是很清楚的,對於追求中國統一也是很清楚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岸才有可能達成共識。因此,這個共識真實存在,並發揮著作用。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以說,九二共識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是有效的,也是對兩岸都有利的。對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有利的。 二是爭議何來?九二共識形成之後,兩岸的協商談判順利進行,簽署了許多協議,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之後台灣當局否認九二共識,使九二共識成為兩岸爭議的焦點,從根本上來說是之後的李登輝對九二共識作了“兩國論”的解釋偏離了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民進黨當局對一個中國的否定引起的。 而之後的民進黨台灣當局(包括陳水扁和蔡英文)在國家主權認知、國家認同的倒退,對國家主權的認知、國家認同與以前的國民黨當局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才引起不承認九二共識或認為九二共識不存在。因為民進黨具有“台獨”黨綱,這個黨綱一直存在,並沒有凍結。之後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雖然解決所謂的“中華民國”的國號問題,但對於這個“國”究竟是什麼“國”?將來這個“國”將向何處去,卻與國民黨、因此也與對岸的大陸,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看法和想像。其中,2016年陳水扁終止了“國統會”、“國統綱領”後,其結果就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定義也被終止,兩岸對一個中國原則有著完全對立的認知,或者說已經沒有共識。由此引發了九二共識的爭議。當然背後更復雜的因素,實際上是存在著李登輝與大陸方面、民進黨與大陸方面存在著互信的缺失、溝通的缺失,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導致今天九二共識成為爭議的問題。由於兩岸互信的不足,九二共識成為爭議,爭議又導致互信的進一步惡化。 三是求同存異。九二共識是求同存異的產物。求的是什麼同?存的是什麼異?九二共識形成,求的是兩岸在謀求統一過程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同,存的是對於如何統一、建立一個什麼樣的中國的異。 九二共識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指的是什麼?作為一個概念,或名詞,在語義學上的指稱其實是很明確的,那就是首先指的是兩岸雙方對大陸與台灣這兩個地區合在一起的土地、主權形成完整的一個國家領土是有共識的,邏輯上自然就是指主權沒有分裂、為同一個國家的領土的共識。但這個主權的代表權雙方是有爭議的,甚至是對立的。其次是指雙方對如何解決這個主權代表權的爭議是有共識的,那就是最終要解決主權代表權的問題是以兩岸統一的方式進行,但究竟誰來代表,如何代表是有爭議的。也就是雙方對中國領土的認知和統一的態度是有共識的,但對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有爭議的。因此也就使得在表述的文字上把共識做了“各自的表述”。雙方也同意對各自表述的內容的認可。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