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 | |
中評智庫:後疫情時代的中韓關係 | |
http://www.CRNTT.com 2020-10-26 00:02:14 |
中韓民間對於諸如中醫、漢字、印刷術、端午節等兩國共同的文化遺產也存在認知的差異,甚至在這些文化遺產的申遺方面出現矛盾和衝突。其實,東亞共同的文化傳統應該是中韓兩國增進文化認同的積極因素,而不是相反。祇要我們擺脫國家民族主義的思考範式,從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視角去觀察,上述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此外,中韓建交28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兩國綜合國力的差距不斷擴大,韓國民眾對當代中國快速崛起的心理認知與接受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中韓相互認知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對兩國人文交流產生了負面影響,有待兩國政府和媒體積極作為,儘快化解。 第三,媒體的負面報道。長期以來,韓國媒體的涉華報道存在明顯的偏向和誤導,助長了韓國民眾對中國人的嫌惡情緒。通過這次新冠疫情也可以看到,中韓國民之間缺乏信任和理解仍是兩國關係的一個薄弱環節。其中,韓國媒體的涉華負面報道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效應。據統計,在全球媒體涉華報道中,對華負面報道比例最高的國家是韓國。新冠疫情期間,歐洲民調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53個調查對象國家和地區中,祇有美國、韓國、日本的民眾不認可中國的抗疫工作,認為美國的抗疫工作比中國做得好。 第四,人文交流的質量。人文交流是不同國家民眾之間增進友好認知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講,兩國民眾之間的往來越頻繁,參與的人員越多,兩國民眾之間的友好認知度就會越高。中韓人文交流單就人員往來的數量來講可以說是規模龐大,但龐大的交流規模並沒有給兩國民眾帶來預期的“認可與好感”,每當遇到政治安全或歷史文化領域的突發事件,兩國民眾的好感度往往會出現大幅度波動。在中韓關係因韓國部署薩德而陷入低谷之際,韓國人對華好感度甚至一度低於日本。在留學生交流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儘管中韓互為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但留學生的素質及教育質量仍存在很多問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