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台灣選舉“民心思變因素”的三層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18-11-06 00:03:09  


台灣選舉造勢活動(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評論員 束沐)在近期島內輿論關於九合一選舉的討論中,“民心思變”是一個反覆出現、屢屢被引用的詞語。而作為“民心思變因素”代表的“韓流”現象,對全台選情的刺激效應,更是被島內輿論津津樂道,讓藍綠五五波格局下的選舉結果更加充滿懸念。

  無論此次選舉結果如何,亦或無論“韓流”能否成功“翻轉”高雄、擴散全台,此次選舉所反映的島內輿論生態、民心思潮與政治局勢,對觀察今後一段時間台灣政治乃至兩岸關係發展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事實上,觀察台灣選舉政治的發展過程,“民心思變因素”對選情以及選後政局的影響是中性的。主流民意一旦對某一黨或某一人執政感到失望、厭倦、或不再有新鮮感,無論其執政績效如何,都有可能做出“換黨(人)做做看”的選擇。可見“民心思變”之後,也許會變得更好,也許會變得平庸,也許會變得更差。

  不過,從常理上說,在政黨輪替後舉行的首次大型選舉,除非因為前次選舉太過緊張激烈進而產生在野陣營“報復性”的鐘擺效應,一般“民心思變因素”對選情的影響權重並不會太高。但為何在此次九合一選舉前,島內輿論處處出現有關民心思變的討論?經過深入思考與分析,我們認為原因在於,此次選舉中“民心思變因素”前所未有凸顯,關鍵是三個層面的“民心思變”在當前時間點叠加以及交互影響的結果。

  第一層民心思變,在於當局執政兩年來“美好承諾”的一一破滅,這讓廣大中間選民經歷了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的心理變化,進而產生“給執政黨一個教訓”的想法。2016大選,民進黨利用馬政府八年民心思變的心理,再借助“反中台獨”之風扶搖直上,提出外殼靚麗的“新政治、新經濟、新社會”願景,確實讓不少中間選民動了心。但兩年來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動蕩、社會紛爭持續、改革難有共識,經濟成績只剩下吹噓數據,且掌權者的傲慢隨處可見,中間選民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見諸網絡輿論。所以,這部分民眾未必真的認同國民黨,也未必在2020一定不投給民進黨,但他們決定在這次選舉中給執政黨提個醒,希望執政者能夠聽到民聲、在乎民意,切實改弦更張。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