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現場:汪毅夫對話李義虎 構新統一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8-06-03 00:22:43  


汪毅夫應邀在北大發表演講(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 張爽)原全國台聯會長、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1日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第十七屆學生文化節邀請,在北京大學發表題為“台灣:從戰後50年到戰後70年”的演講,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擔任對話嘉賓,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節大磊任主持人。

  汪毅夫在演講中指出,中日甲午戰爭並不在台灣、並不在台灣附近的海域打,而戰後台灣卻淪入日據台灣時期、或者說台灣日據時期的50年;中國的內戰並未蔓延至於台灣,而戰後台灣卻成為問題、成為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並且久拖未決,至今是70個年頭了。介於戰後50年同戰後70年,還有一個戰後時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台灣光復時期(1945—1948)。

  汪毅夫說,在中日甲午戰爭戰後50年里,台灣人民的表現是義民負重、棄民忍辱。“在台灣被侵占的50年間,台灣同胞保持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這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 

  汪毅夫認為,戰後50年,端賴台灣人民忍辱負重、擔當民族大義,台灣“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郭沫若詩句)仍然是中國的:《馬關條約》並未改變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日據當局最後承認,精神和形式的“內地化”、“日本化”和“皇民化”完全歸於失敗。當然,戰後50年畢竟是兩個世代的時段,其間也產生了為數很少、毒性很大的“精日分子”。他們多是1920年以後出生的,活到今天已是老牌“皇民”,如1923年出生的岩里政男(李登輝)。

  汪毅夫說,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在這短暫的戰後時段里,收複失地不是領土再造,台灣回歸、兩岸歸於統一卻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祈盼。1945年到1948年,在中國台灣發生的那些事兒,往往具有某種或多種意義:象徵性的、實質性的、預警性的、代表性的。

  “在這短暫的戰後時段里,最具實質意義的是魏建功、洪炎秋等北大學人主導和推動的台灣國語運動的績效。台灣光復時期,先後主政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完成和部分完成收複失地和‘去日本化’的工作,但在收複民心、‘做好台灣人民工作’方面乏善可陳。”

  汪毅夫認為,蔣介石的反共立場相當堅定,他發動內戰存心已久,而選擇台灣為其敗退之地亦似乎存念已久。1949年6月21日,蔣介石到達台北,旋改草山為陽明山,於陽明山設立“總裁辦公室”。“從此,台灣進入了問題多多的戰後70年時期,連台灣也成為問題、成為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