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面對的三大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6-07-12 06:34:19  


 
  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新常態下中國宏觀經濟的失衡特點

  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8年到1998年。這個階段除了個別年份,總的來說,中國通貨膨脹壓力比較大,宏觀政策長期緊縮。第二個階段:從1998年到2010年年底。這個階段除了2002年到2007年之外,在宏觀上主要是內需不足,再加上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的前後衝擊導致增長動力匱乏。因此,中國主要的宏觀政策是擴大內需,我們叫“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2008年進一步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第三個階段:從2010年年底到現在。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宏觀經濟進入了失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既有通脹的潛在壓力,又有經濟下行的嚴峻威脅,是雙重風險並存。

  當前,在雙重風險並存的情況下,中國該怎麼辦?發達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末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但是從70年代以來一直沒有解決,積累的問題很多,經濟理論也做出很多調整,現在看來也很難取得系統性的經驗總結和統一認識。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也遇到了這個問題,在宏觀調控方面面臨著全面、深刻的挑戰,這時從總需求方面入手可能是無解的。所以,中國引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僅是對中國宏觀經濟失衡特點的思考,而且是對中國宏觀經濟認識的深化。

  第三個問題:如何認識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的幾個問題

  文章提出,關於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幾個問題需要在理論上和政策上進行深入思考。

  其一,如何處理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需求和供給的關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需要需求側的政策,而且要在兩個方面協調好。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一定的有效需求作為前提;另一方面,需求在短期之內要適度擴張,要對經濟有適當管控。

  其二,如何在體制上處理好供給側結構性管理中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政策有一個很大不同,就是供給側的政策直接影響的是生產者,而需求側管理政策更多影響的是消費者,刺激的是需求者或者購買者。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直接影響的是企業,而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權利在經濟和法律制度上得不到充分保障和尊重的話,那麼就可能導致政府對市場主體行為的過度的、隨意的干預,甚至可能退回到計劃經濟去。二是我們能不能真正地在經濟哲學上把市場所要的自由競爭和社會化生產所要求的自覺規劃統一起來。在機制上,如果我們把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真正處理好,那麼中國特色宏觀經濟學在世界上就能立得住。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基本制度下的經濟理論哲學問題、價值取向問題。

  其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短期政策和長期政策目標如何銜接的問題。需求側管理帶有一定的短期性,供給側管理一定是帶有長期性的。供給側管理更多的事情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相對而言,地方政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空間會更大,因為需求管理對地方政府來說有限,貨幣不歸你管,赤字不歸你管,你能做什麼?但是供給側不一樣,在供給側調結構過程中,改善這個地方的教育結構,改善這個地方的資本投入結構等都屬於供給側,所以地方政府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非常大。但是有一條,地方政府官員需要有長遠的觀念,不考慮長遠就是不作為,所以供給側管理實際上是要求地方政府官員對當地長期負責,這對他們的責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總之,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有自身特點,無論是反危機政策、新常態下的失衡特點,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具有中國特色,而這種特點實際上都來源於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實踐。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