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供給結構改革 補齊經濟發展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6-04-13 08:16:50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政府工作報告與“十三五”規劃綱要均明確提出,將創新戰略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目前已經達到55%左右。但是“創新”領域仍然存在若干問題,不能有力支撐經濟增長。

  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補齊經濟增長“新動力 ”偏弱的短板

  中國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文章表示,(一)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程度有待提升

  一是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不高。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在汽車、飛機等支柱性產業發展方面,大部分核心技術與發動機生產仍然需要進口。信息產業領域大約90%左右的芯片依靠進口,進口金額超過石油等戰略性能源產品。二是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沿襲趕超型國家以技術模仿為主導的科技升級路線,科技投入不足,自主研發意願不強。尤其金融危機後,經濟增速逐步放緩,企業利潤大幅下滑,中國企業在研發、技改等創新方面的投入趨於謹慎。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報告,從創新意願看,由於經濟環境變化,企業家對增加創新投入持謹慎態度,在“增加創新投入”、“引進人才”的意願上,2014年比2008年分別下降了11個和8個百分點。三是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從創新環境看,目前在財政金融支持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企業創新投入資金來源比較單一,自有資金達到91%,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創新資金的渠道仍然不暢通。

  (二)應大力強化創新引領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中國實現創新發展目標,需要社會各界包括政府、企業、機關、群眾等深入落實,廣泛參與。一是政府層面做好體制機制建設,從頂層設計角度著重強調創新戰略的重要性,從實施路徑角度盡快制定和完善有利於科技發展的各項政策制度。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社會力量為基礎,降低企業創新成本,鼓勵企業集中力量進行高端研發創新,重點領域通過組建創新聯盟等形式實施合作創新。三是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與升級,支持其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將技術改造項目納入稅收、貸款等優惠範圍。四是注重核心技術研發與運用。採取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在“十三五”期間推出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結合全球科技革命發展動向,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高端裝備等領域實現關鍵重大技術突破。五是鼓勵各類社會資本設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股權投資基金,探索建立早期創投風險補償機制,創建支持科技創業企業成長的持續推進機制和全程孵化體系;通過政府採購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鼓勵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參加政府採購科技創新示範項目。

  二、增加產業有效供給補齊產業轉型升級的短板

  文章分析,(一)產業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匹配

  當前,一方面中國面臨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另一方面面臨產業創新能力偏弱,新興產業支撐能力不足的短板。“新常態”下,以德國 “工業4 .0”,美國 “再工業化”戰略,英國 “工業2050”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和製造業技術緊密結合,在全球範圍內形成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國鋼鐵、水泥、化工等傳統產業與相關產品面臨國內外市場需求減弱壓力,產業技術水平與產品標準難以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問題。先進裝備製造、信息產業、生物醫藥 、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部分領域在產業鏈銜接、高端技術、材料開發等方面仍不成熟。2014年,中國企業共申請了26472項歐洲專利,占全部歐洲專利申請數的9%,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當前新興產業現有產業規模與體量難以對傳統主導產業形成替代,尚不能對經濟增長發揮有力的支持作用;養老、健康、醫療、休閑旅遊 、文化等領域受到體制、機制和意識形態的約束,發展相對滯後,供給無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微觀企業主要以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目標,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經濟下行、收益縮減的過程中普遍缺乏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資金,製造業企業整體在技術、研發、管理等方面創新動力與能力仍顯不足。

  (二)應大力提升產業有效供給能力

  針對“供需錯位”問題,著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求解決問題措施。一是供給側發力,按照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以及“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現代產業體系”等目標和任務,順應全球產業革命發展趨勢,發揮“中國製造”比較優勢,統籌謀劃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戰略定位、布局、銜接、互動與優化,在供給側著重扶持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支持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創新與研發。二是中國消費需求已進入業態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新常態”發展階段。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產業發展在需求側尋求空間,提高消費品品質,重視“新消費”需求,推動生物醫藥、基因工程、智能終端、3D打印、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壯大,拉動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現代流通等產業發展,促進教育、文化、醫療、養老、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轉型升級,為“穩增長”創造新供給、提供新動力。三是注重全球化視野,促開放、謀發展,提升中國產業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緊密跟蹤國際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動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高標準、大範圍、跨領域進行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利用國內市場優勢、產業條件和人才基礎,力爭與國際大企業、研究機構進行戰略合作,在國內設立開放實驗室、產業創新聯盟、創新孵化器等;鼓勵企業在“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在海外建立生產、研發基地,依托國外的先進技術、品牌優勢等擴大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空間。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體系補齊基建薄弱環節的短板

  文章提出,(一)部分領域基礎設施支持能力不足

  儘管中國經過多年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完善,但是部分領域仍然存在瓶頸。中國城際鐵路總里程增長較快,但是人均鐵路里程遠低於美國、日本 、俄羅斯等發達與發展中國家水平;城市化快速擴容,城市軌道交通運載能力與城市擴張速度不匹配,目前難以滿足城市化過程中日益增長的運力需求,交通擁堵現象在大城市屢現不絕;農村“斷頭路”問題尚未消除,鄉鎮之間公路難以完全實現貫通,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部分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地下管線老舊、落後,電力、通信、排水、燃氣等市政管線一旦出現問題不得不反覆開挖路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新一代互聯網、4G、5G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時代發展,不能適應智慧城市、網絡中國戰略;教育、醫療、文化設施等新一代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難以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

  (二)應增強關鍵領域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升級版的總體要求和發展方向,增加有效供給、實施有效投資,提升基礎設施供給水平。一是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後,中心城區地下管網老舊、水電氣暖及環衛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優化城市路網體系,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重視城際路網、軌道交通綜合建設,推進綠色交通、智能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體系建設。二是推進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重點改造現有城市原有的分割式電信、燃氣、電力等管線鋪設系統,推動新建城市綜合管廊系統。三是推進基礎通信網絡建設。完善通信基站布局,實現城鎮“通信無盲點”,農村“通信大提升”。抓緊推動城市實施“全域光網”和寬帶提速,實現光纖到樓棟、到社區,有線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建設無線城市,重點區域公共WIFI全覆蓋;加強農村通信網絡鋪設,選擇重點鄉村,實施“基站建設”、“無線覆蓋”工程。四是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加強資源回收利用與廢棄無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給水、排水、污水以及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增加廢水、廢棄、餘熱等能源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配合“一帶一路”戰略落實,構建與沿路國家與地區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亞投行”影響力,推進各國之間基礎設施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區域,以及亞非歐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