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宏觀調控“升級版”引領經濟行穩致遠

http://www.CRNTT.com   2016-01-11 08:14:46  


 
  貨幣政策方面,積極運用定向降准、定向再貸款、非對稱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不斷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有效發揮了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的重要作用。

  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又提出:要更加精准有效地實施相機調控,強調做好政策儲備和應對預案,把握好調控措施出台的時機和力度,不斷提高相機抉擇的水平。

  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這是中國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的新探索、新實踐,不僅促進了“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為“十三五”時期中國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奠定了堅實基矗

  新內涵:調控與改革並舉

  調控與改革並舉是十八大以來宏觀調控的亮點,也為中國宏觀調控方式注入了新內涵:用宏觀調控為改革贏得空間和時間,用改革提升宏觀調控的效果和效率,二者相得益彰。

  3年多來,宏觀調控與簡政放權同步推進,至今已取消和下放約600項行政審批事項,中央層面核准的投資項目累計減少76%,累計取消、停征、減免了4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85%改為後置審批……隨著行政審批和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市場准入門檻不斷降低,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創新創業活動層出不窮,逐漸匯聚成中國經濟平穩運行、行穩致遠的新動力。

  宏觀調控與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齊頭並進。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吹響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號角,部署了“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大改革任務。隨後,中國加大預算體制改革力度,修訂了《預算法》,強化預算約束,建設“陽光政府”;改革地方政府融資體制,實施地方存量債務轉換,多措並舉盤活閑置財政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這些改革舉措,明顯提高了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

  調控工具的改革創新從未止步,各種調控工具不斷豐富,市朝手段不斷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工具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近年來,中國利率市朝改革與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相互配合,更加注重寓改革於調控之中。尤其是2015年,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央行多次實施降息降准。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調控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利率市朝改革。從放寬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再到基本放開利率管制,中國利率市朝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得到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不斷增強。

  在貨幣政策工具方面,各種新型工具如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豐富了貨幣政策的“工具箱”,不僅能起到補充流動性缺口的作用,更與總量政策有機結合,提升了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另外,銀行業開始向民間資本“敞開大門”,目前已批准的5家民營銀行已運行約半年,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

  同時,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價格體制、科技體制等領域改革,加快自貿區建設,構築起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目標統籌和結構性改革體系。

  新時空:長期與短期兼顧

  與以往宏觀調控往往是短期調控相比,十八大以來的宏觀調控強調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3年多來,宏觀調控的外延在時空兩個維度上大大拓展。

  與以往相比,本輪宏觀調控政策更加重視總量與質量、速度與結構的結合,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只有推動結構和制度變革,提高潛在增長率,才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立足當下,著力強化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通過預調微調,促使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防範化解各種經濟風險。如貨幣政策方面,根據市場流動性狀況的變化,及時運用存款準備金、利率等手段,保障市場流動性合理適度,為穩增長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同時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著眼長遠,致力於改善中長期供給能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升經濟潛在增長能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矗信貸政策上,嚴控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引導金融支持“雙創”和技術型企業等,通過結構性政策引導信貸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財稅政策上,加大統籌財政資金和盤活存量資金力度,把資金用在“刀刃”上,著重保民生、補短板;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注重推動結構優化,加大對淘汰落後產能的支持力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繼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未來,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必將引領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