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經濟增速6.5%讓財政政策有更大作為

http://www.CRNTT.com   2015-11-24 07:56:46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下,中央首次明確提出GDP增速的具體數值,其戰略指引意義非同一般。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一個關鍵性內容:為了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期,會將穩增長放置於突出位置。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代欣文章表示,這是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下,中央首次明確提出GDP增速的具體數值。其戰略指引意義非同一般。作為宏觀調控第一層面的財政政策,理應盡快明確導向,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和行動,助力保增長、調結構。

  積極財政政策在增收困難和增支剛性中前行

  文章稱,2015預算年度,積極的財政政策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赤字率擴大到2.3%,進一步穩定公共支出增速,實施有利於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稅制改革,盤活存量財政資金等具體部署被一一推進。

  從收入看,全國公共財政收入月度同比增速只在6月和7月分別為13.92%和12.54%,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其餘月份月均同比增速沒能超過7%。可以說,傳統意義上那種依靠增收進而增支的通道,在今年並不順暢。然而,財政收入超預期的困難,並沒有令積極財政政策退縮。從支出看,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速只在1月有所減緩,其餘月份月均同比增速超過20%,兩倍於同期收入增速。將這兩組數據與本年度前三季度6.9%的經濟增速放在一起,更能發現積極財政政策對保增長的作用。減收和增支兩大推手,無疑將財政政策在經濟困難期的逆周期調節功能,充分發揮了出來。

  新目標讓財政政策可有更大作為

  文章指出,如果說短期內的保增長需要有特殊的政策刺激,那麼未來五年,保持年均GDP增速6.5%以上,則有待長遠打算。財政政策可以更加積極,也可以有更大作為。

  首先,中國經濟邁向中高速增長和中高端發展,為財政政策順勢而為提供了條件。一般而言,在沒有具體政策目標情況下,財政收支活動與經濟發展水平會大致同步,但此類情形極少發生。自凱恩斯起,市場經濟不再容易失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增長、熨平經濟周期之中發揮的矯正作用。雖然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正在用數量化的貨幣政策代替財政政策,但這種選擇往往出於本國財政靈活性降低及債務可持續性壓力,而非財政政策本身無效。如果將政府所有收入、支出和資產納入大財政框架分析,那麼中國財政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顯然在同等量級的經濟體中屬於穩健甚至有力的那一類。

  其次,現代財稅體制建立的過程,也是發揮財政穩增長、調結構支撐作用的過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體制機制的現代化。稅制方面,“營改增”大幕已步入尾聲,環境稅改革則接踵而至,研究中的房產稅和個人所得稅綜合與分類改革,更是備受關注。支出領域,自從2008年擴大內需戰略實施後,財政民生支出呈現剛性增長。當我們發現,自2010年以後,消費取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有力的“馬車”時,不能忽略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在其中起到的顯著作用。

  此外,財政體制改革步伐從未停歇。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地方性政府債務的審計及清償、各類財政庫底資金的盤活等等,既是基於現代財政制度體系標準的建設,也是為了更好地培育財政政策,支撐經濟中高速發展的實質性舉措。

  積極財政政策有更新含義政策層面仍在不斷優化

  文章認為,作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財政政策更應凸顯大國財政的特征。“十三五”期間,要保持GDP年均增速6.5%以上,主要的宏觀調控手段需要自我更新,更需要彼此配合。

  第一,發揮財政自穩定器的功能,盡可能維持稅收中性和公共支出的福利特征。與前兩輪積極財政政策具有的生產性特征不同,如今的積極財政政策正從“台前”轉向“幕後”。間接帶動而非直接拉動——既最大可能地發揮了有限財政資金效力,又避免了財政活動對正常經濟運行的影響。

  第二,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審視積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數量化聯動。今年以來利率和匯率政策的頻繁調整,對地方政府債務以及主要稅種的影響顯而易見。積極財政政策的成本與約束,不同以往。未來數年,貨幣與金融環境的變動只會加快,加強對收入與支出增速預測以及各級財政可持續性的管控十分重要。此外,我國龐大的國有資產,在本輪世界主要貨幣重新定價過程中所受影響亦需要重視。畢竟,“大財政”下,國有資產收益及保值增值,是鞏固財政實力和能力的主要內容之一。

  第三,將財稅改革支撐經濟增長發揮到“十三五”,乃至更遠的未來。建立真正意義的財產稅和科學的個人所得稅稅制,已經歷多年探索。從間接稅稅制,走向間接稅與直接稅彼此平衡的稅制結構,依然不那麼容易。這僅僅是諸多財稅改革,攻堅克難的縮影。相比較保增長任務,財稅改革本身的艱巨性一點都不小。目前的基本共識是財稅改革依然“在路上”。先前改革者們的進展,正激勵後輩完善“94稅改”,並為構築更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財稅制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