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關注:蔡訪日 觸動了誰的敏感神經?

http://www.CRNTT.com   2015-10-08 00:08:01  


 
  很不幸,蔡英文今天訪日,即將發生的“一些互動”已經讓北京感到隱隱作痛了。

  這也是筆者將蔡英文山口縣的參訪列為其訪日“重頭戲”的原因。山口縣不僅是安倍晉三的故鄉,也是日本政壇“龍興之地”,明治維新後的56位首相中就有8位來自該縣,其中就包括岸信介、安倍晉三這對“爺孫二人組”。儘管對外公布的行程中並沒有與安倍晉三的會見,但安排其胞弟岸信夫陪同,充分說明了安倍對蔡英文一行的“善意”與“信任”。很顯然,在今天,與安倍展示親密關係,對北京而言可不是一個正面的信號。從今年8月開始,安倍私下接見李登輝、在終戰談話中聲稱“戰後日本人沒必要再道歉”、“內閣”高分貝批評中方九三閱兵、強推安保法案闖關,在北京眼中,沒有一件事不是“觸犯了中國的核心利益”,沒有一個行為不是“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安倍的系列舉動,已經使自2012年釣魚台“國有化”以來日益冷卻的中日政治關係降至冰點。

  亞太局勢複雜 “維護區域穩定”的潛台詞是什麼

  再看民進黨的對日政策主張,前主席蘇貞昌2013年訪日時提出“台灣與日本的核心利益是一樣的”,此外,他還提出“民主同盟”,似與安倍早在2006年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遙相呼應。而此次蔡英文訪日,她雖然低調地將主軸定位為“跟台僑、留學生見面,規劃台灣經濟新模式,強化台灣跟日本產業的連結”,避而不談敏感的政治議題,但她還是指出“希望和日本等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共同致力維護區域的安定、和平與繁榮”。可是,對中國大陸而言,“維護區域安定”在當下的語境中幾乎可以和“抗衡中國崛起”劃上等號,這是因為2012年後,中國大陸周邊的區域形勢已經發生了丕變。

  在1990年代以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東海也好、南海也罷,各國力量在上述區域中均處於一種“尚可接受”的僵局之中。之所以稱之為“尚可接受”,是因為儘管中國與日本、東南亞各聲索國之間的領海邊界糾紛長期存在且時有爆發,但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下,尚能達到相安無事、各取所需的局面。這一方面歸功於那個時期的北京外交決策者謹遵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遺訓,尤其是前半部分的“韜光養晦”策略,一度還創造出中日東海油氣合作開發的曙光;另一方面,也由於北京深信“發展才是硬道理”,認為中國的國力還不足以多頭應付與周邊各國的邊界糾紛,所以才選擇了“不折騰”的戰術。然而,2012年後,從主觀上看,中國外交開始側重“有所作為”,提出“具有大國氣派”的“大國外交”,並稱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特別隨著2013年底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與2014年5月上海亞信峰會的高調召開,美國愈加強化了“中國將打破美國設定的國際政治遊戲規則”這一印象;從客觀上看,美國實力的相對衰弱導致了其戰略收縮進程的開啟,這使得美國在亞太地區只能更多地依靠盟友以勉強維持其影響力,因此,“亞太再平衡”與其說是美國對中國的新一輪圍堵,不如說是被美國揭開的“潘朵拉魔盒”,長期以來一定程度被抑制的區域緊張甚至是軍備競賽,正悄然在南海上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