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支撐

http://www.CRNTT.com   2015-05-13 08:57:35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命運共同體”的文化釋義: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命運共同體”要成為人類共識,除了說清楚是人類現實的政治、經濟利益的根本需要,還要尋求文化支撐。

  西方諺語講,“上帝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是要他們相愛相親,不是要他們爭吵,否則不成為人類;上帝把世界分成東方和西方,是要他們和平相處,不是要他們戰爭,否則不成為東西”。可是諺語只是說說而已,“上帝”並不管用。當年日本法西斯照樣跑到中國南京大屠殺,照樣驅趕大批婦女去當“慰安婦”!

  中國文化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之即“人之所欲,施之可行”。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欲人之所欲,才有共同關切、共同語言,才能夠感人肺腑、動人心弦。“命運共同體”作為當代人類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題目、大文章,中國文化在此中,有好話可說,有好戲可唱。

  “命運共同體”的文化釋義,是“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同一個地球,同一片天地,同樣的經歷,同樣的危機,同樣的挑戰,同樣的願景。那麼,究竟是什麼同樣的經歷和危機,使今天的人類必須求同存異,走到一起,命運與共,共商、共建、共享、共贏?

  文藝復興推動建立了現代世界體系,全球性危機卻相伴而生

  眾所周知,現代化起源於數百年前,西歐歷史上發生的一場持續200餘年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帶領西歐走出中世紀的蒙昧和黑暗,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前奏曲。從此西方若干國家一度開始發達。但“福兮禍之所倚”,自文藝復興以來,近代大國經濟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對市場、對資源不斷擴張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過程中為滿足這種需求,靠堅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奪。這雖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來的繁榮,也埋下了它與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