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正確看待中國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08:33:00  


中國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標志著中國開始步入貿易強國行列,必將對全球的貿易和投資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2015年1月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029億美元,加上中國企業在國(境)外的利潤再投資和通過第三地的投資,對外投資規模達到1400億美元,較實際利用外資額高出約200億美元,中國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工信部賽迪智庫鄖彥輝文章表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標誌著中國開始步入貿易強國行列,必將對全球的貿易和投資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當前中國資本輸出的基本特征

 文章分析,(一)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快速增長

  2002年中國建立了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當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為27億美元;2014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160億美元,同比增長15.5%,短短12年間增長了近40倍。截至2014年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3.97萬億元人民幣,折合6463億美元。截至2014年,中國已經連續三年穩居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

  (二)投資區域分布廣泛,流向發達國家比重逐步提高

  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18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全球80%的國家和地區。到2013年底,中國對外投資存量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2014年,中國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6128家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其中對發達國家投資增長較快,比如,對歐盟的投資同比增長1.7倍,對美國的投資同比增長23.9%,遠高於中國對外投資的總體增速。

  (三)投資主體以央企、國企為主的局面正在轉變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逐步呈現多元化趨勢,地方企業、非國有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2014年,地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為451.1億美元,同比增長36.8%,在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為43.8%,較上年增加7.2個百分點。從非國有企業來看,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國有企業占比55.2%,非國有企業所占比重為44.8%。

  (四)對外投資的產業布局不斷優化,重心轉向服務業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正從以能源資源傳統驅動形式為主逐步轉向能源資源驅動、市場驅動、技術驅動等並重的格局。目前企業海外投資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製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15個大類。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服務業,同比增長了27.1%,投資額占到對外投資總量的2/3;而采礦等資源類的投資增速則下降了4.1%。

  (五)海外併購是重要投資方式

  2013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規模達到529億美元。2014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勢頭強勁,投資領域呈現多元趨勢,民營企業的海外併購數量領先於國有企業。較大的併購案有:五礦資源等企業聯合體以58.5億美元收購秘魯拉斯邦巴斯銅礦;聯想集團以29.1億美元收購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移動手機業務;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以10.9億美元收購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14.1%股權。在農業領域,中糧集團併購新加坡來寶農業公司和荷蘭尼德拉公司,成為迄今農業領域對外投資最大的兩個項目。

  中國成為資本淨輸出國意味著什麼

  文章認為,(一)國家和企業的競爭實力顯著增強

  大規模的資本輸出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中國成為資本淨輸出國是綜合國力增強的集中體現,表明中國國民經濟實力和企業的對外競爭力顯著增強。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占全球製造業的比例為19.8%,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2013年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之後又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2014年,中國(含台灣地區)有100家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目前,中國有近3萬家境外企業,境外資產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在海外工作的中國公司員工已超過100萬人。

  (二)利用外資拐點已經顯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度重視“引進來”。截至2014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已經連續23年在發展中國家位居首位。但2014年,中國利用外商投資出現了階段性變化,巨大的資本存量驅使中國轉向資本互動型國家。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導致對外資的選擇性增強,引進外資的拐點開始顯現。一是利用外資增長逐漸趨緩。201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僅為1.7%,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3778家,同比增長4.4%。二是利用外資的結構不斷優化。以中國產業結構優化方向為引導,利用外資以製造業為主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2014年,中國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達55.4%,高出製造業22個百分點。

  (三)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方向更清晰

  資本輸出將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方向。應對產能過剩僅僅依靠國內市場的擴張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歷史上諸如美國對歐洲援助的“馬歇爾計劃”,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鼓勵對亞洲鄰國的投資,都是成功的範例。當前,中國部分產業如鋼鐵、水泥、風電設備、光伏等產能過剩矛盾較為突出,部分企業資本的海外轉移,不僅為國內產業留出了一定的發展空間,而且企業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等,打造全球產業鏈,也可有效彌補國內產業體系的薄弱環節,有力推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四)企業做大做強的倒逼機制正逐步形成

  中國企業“走出去”能否滿載而歸,關鍵在於企業本身能否做大做強。國家積極推動的以高鐵、核電等為代表的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戰略為資本輸出搭建了重要平台,一定程度上可倒逼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不斷學習並適應國際競爭規則,形成全球企業發展戰略,在法律、制度、人才等方面進行調整創新,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最終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