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鄭永年:中國外部崛起不可扭轉性 | |
http://www.CRNTT.com 2015-03-03 10:10:44 |
中國資本“走出去”並不是資本的一廂情願,而是具有資本接受國的客觀需要。以“一帶一路”為例,沿岸沿線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貧窮的國家。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間里,這些國家急需發展,擺脫貧窮狀態。在所有大國中,只有中國才有能力實施大規模的發展計劃,幫助它們發展。 從當今世界的資本分布狀態來看,這些國家缺少國內資本(如同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一樣)。哪些國家可以提供資本呢?西方國家仍然掌握著對外投資的話語權,但實際上已經力不從心。美國經濟有所恢復,但在實現結構再平衡之前,很難有像二戰之後“走出去”的動力。實際上,美國的恢復走的是相反的方向,即資本和產業的回流,即“再工業化”。歐洲諸國仍然深陷危機,看不出能夠在短時期內恢復到正常狀態。日本經常處於和中國的競爭狀態,但其資本“走出去”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並且因為國內經濟的不景氣,很難達到從前的水平。同時,即使西方各國經濟能夠恢復經濟常態,其資本也不見得能夠大規模走到急需資本的發展中國家,因為西方的資本已經“民主化”,必須做到“政治上正確”才能到達發展中國家。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西方“政治上正確”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說,很多西方國家本身也需要外來資本。 中國是資本過剩國家 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呢?人們關切的是所謂的“金磚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羅斯)。不過,在金磚五國中,其他四個國家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相加,還遠遠少於中國一個國家的。同時這些國家仍然處於比較早期發展階段,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主要是擴展國內市場,把資本“請進來”會是主題,“走出去”則相對不重要。在沒有轉型成為資本過剩國家之前,“走出去”沒有實質性的動力。 對中國來說,這些方面都存在著西方所不能比的優勢。就能力而言,如上所說,中國已經是資本過剩國家,並且中國在很多方面產能過剩,也擁有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無論是過剩的資本還是產能或者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所需要的。也就是說,中國的“走出去”是一個和資本接受國互惠的過程,是一個共同發展的過程。 這就涉及中國“走出去”的方式。中國要避免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和殖民地主義路線,就必須尋求自己的發展國際經濟的道路,那就是包容和共同發展。在西方,中國的“走出去”經常被視為是“新殖民地主義”。不過,實際上中國資本的行為方式和西方是很不一樣的。老殖民地主義開拓海外市場,在經濟層面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市場,二是原材料,而這兩個目標的實現,是通過對被殖民國家的政治統治來實現的。西方現在把中國和老殖民地相提並論,則是對它們自己那段歷史的有選擇的“健忘”。畢竟,西方殖民地的統治是一部血淋淋的歷史,犧牲甚至屠殺了多少被殖民的人民,只不過現在西方人“方便地”把這部歷史忘掉了。 中國的情況是如何呢?儘管中國也有開拓市場和購買原材料的需要,但中國已經避免了老殖民地的方式。中國“走出去”不僅僅局限於貿易,而是通過資本“走出去”,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例如體育、醫療衛生、公共活動設施等),而這些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迫切需要的。當然,中國也需要總結經驗教訓,例如早期中國傾向於雇傭本國的工人,而非所在國的工人,容易忽視環保問題等。但不管如何,中國並沒有任何野心和企圖,來實行早期殖民者那樣的“殖民統治”。恰恰相反,中國所需要高度重視的就是,在沒有“殖民統治”的條件下,如何保障自己海外資本的利益。 在國內,中國資本“走出去”遭到了質疑是因為“走出去”遇到很多困難。這些困難無非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