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謹防“捧殺”中國經濟 | |
http://www.CRNTT.com 2014-12-08 09:09:45 |
新京報發表金融學博士程實文章稱,近來,一系列口號和現實的對比進一步驗證了這一判斷:盡管市場熱議中國大媽托底金價,但金價還是一路急挫;盡管網絡調侃中國抄底者炒熱美國房市,但房價崩潰的底特律還是沒能逃脫正式破產的命運;盡管中國大媽再度躋身比特幣投機浪潮,但比特幣價格並沒有因此獲得穩健支撐;盡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國際排行榜上笑傲江湖甚至獨領風騷,但根據調研機構Millward Brown近日的最新統計,只有6%的美國消費者和14%的英國消費者可以說出一個中國品牌。 文章分析,這一系列有趣而不乏深意的對比,值得中國重視並警醒。 首先,中國經濟實力一定程度上被高估了。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中國尚屬於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並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經濟實力被高估的根源是兩種幻覺:一是數據幻覺,表征“全球經濟地位”的重要指標是IMF公布的GDP全球占比,根據2013年10月的最新數據,2013年中國GDP全球占比高達15.43%,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是根據購買力平價匯率折算的,折算匯率為4.27,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09,也就是說,IMF用不易察覺的技術方法高估了中國經濟實際的全球占比。二是危機幻覺,2008年-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高達9.26%,遠高於全球經濟同期的2.92%,近年來發達國家的窘境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局部危機進一步反襯出中國經濟的強勢,但實際上,這種鮮明對比只是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速度相對較快的反映,並不能代表中國經濟實力的絕對水平。 其次,中國經濟宏觀崛起尚缺乏堅實的微觀基矗一國經濟實力是宏觀經濟狀況和微觀經濟活力的綜合反映。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全球第二的體量,但增長質量還有待提升,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還廣泛存在,制約了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從微觀角度看,部分中國企業的國際高排名也只是“規模”現象,而不是“品牌”現象。 此外,盡管經濟快速發展造就了相當數量的中國富裕階層,但國內金融市場發展不充分,沒有形成足夠成熟的理性投資者,進而導致投機氛圍大於投資氛圍,中國投資者在國際市場的名聲和影響力都受到一定影響。 因此,“捧殺”中國和“唱空”中國經濟同樣值得警惕。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