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改革開放與中國資本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09:03:00  


 
國際資本長驅直入

  在另一端,中國的國際性市場也發展得很好。這主要是政府和國際資本互動的結果。中國的國際市場的形成,既是國際市場隨著國際資本進入而延伸到中國的結果,也是中國主動和國際市場接軌的結果。因為這個市場是西方市場的延伸,而西方市場經濟總體上來說比較發達,所以在這個市場平台裡,規則相當成熟和清晰。儘管這個市場也避免不了政治因素,但因為這個市場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也很少能夠被少數人所操縱,市場規則一般都發揮作用。因此,這個市場普遍受中國各類市場角色的歡迎,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想進入這個市場。

  國際資本在中國的受歡迎度,也解釋了為什麼國際資本能夠在短短的時間,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在中國,除了一些知識分子的理論擔憂,國際資本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力。在整個世界,很少政府有像中國各級政府那樣,對國際資本抱如此歡迎的程度。對政府來說,所要考量的問題是國際資本能否幫助中國發展經濟,而不是國際資本是否會占據中國市場。早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出口導向型的,外貿和外資是驅動力。各級政府互相競爭經濟發展,也意味著它們競爭外貿和外資。在很多國家,無論是出於經濟保護主義的意識形態,還是出於來自本國資本和社會的壓力,政府往往是國際資本進入的阻力。但中國剛好相反,政府使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幫助國際資本掃清各種障礙。

  這和今天中國資本“走出去”所遇到的困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走出去”困難重重,遇到的阻力不僅來自代表主權國家的政府,更來自那裡的傳統的和現代的社會力量。主權國家往往使用“國家安全”和法律、法規的理由抵制中國資本,而各種社會力量更是訴諸於直接的抗議形式來抵制中國資本。這使中國感覺到,“中國的資本不是那麼受歡迎的”。實際上,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資本的擴展是需要很多條件的。中國資本流向的那些國家,並不具備像中國本身那樣的條件。這些國家不僅抵制中國的資本,也抵制其他國家的資本。

  國內的全國性市場的發展又如何呢?在這個層面,市場平台很難自發自下而上地產生,而需要政府的干預,其中最主要的是基礎設施和法律的制定。如果有些基礎設施還可以由企業界自己來提供,法律必須由國家來提供。這些市場平台沒有政府的許可和幫助,就很難確立和運作起來。在今天的中國,這樣的平台很難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是一個行政主導的政治體系,行政和市場往往難以區分開來。行政的特點就是其分割性,各個區域由不同的行政單位治理。因為政治和經濟不分,因此行政的分割性也自然決定了市場的分割性。這樣就造成了人們經常所說的一種現象——中國是“市長經濟”而非“市場經濟”。

  儘管今天地方市場保護主義不像1980年代那樣強烈,但對經濟發展來說,政府間的競爭的重要性仍然大於企業之間的競爭。市場角色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這個層面,很長時間裡市場的主體主要是國有企業。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不過,到目前為止,跨區域和全國性的經濟部門的主體還是國有企業和少數民營企業。在一些產業領域,儘管也出現了民營企業,其力量還不是很強,很難和國有企業和國際企業競爭。在這個層面,儘管存在著市場,但市場經常是被壟斷的,不開放的。市場的角色有限,市場准入門檻很高,非一般企業所能進入。因此到現在為止,這個市場平台上的主角亦然是國有企業、少數民營企業和國際企業。這種情況也決定了這個領域市場規則不成熟、不清楚,交易缺少公平性。因為這個領域的交易規則,必須呈現為法律或者法規,而法律和法規必須是政府來制訂和實施。同時,因為這個市場平台上的主體是國有企業,會出現一些重大矛盾,例如,政府如何對自己的企業和其他“非自己”的企業平等對待呢?政府如何來規制自己的企業呢?政府如何約束自己不去干預自己企業的微觀運作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