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烏克蘭的悲劇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18 11:18:52 |
回顧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去年11月烏亞努科維奇政府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引發大規橫集會騷亂;二是今年2下旬,局勢惡化,反對派發動政變,推翻亞努科維奇政府,成立臨時政府,國內矛盾激化;三是俄羅斯隨後增兵控制克里米亞,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東烏克蘭多地響應,美歐對俄經濟制裁,危機升級。 表面來看,亞努科維奇政府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引起反對派的失望和強烈抗議,是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實際原因極為複雜,是國內矛盾激化和國際勢力介入共同作用的結果。 國內各種矛盾不斷激化是危機起因 一是東西部差異顯著,對立分化嚴重。烏東西部地區在民族、語言、宗教、經濟模式和歷史認知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其中西部居民大多講烏克蘭語,信奉天主教,普遍親歐;而東部在蘇聯時代劃歸烏克蘭,居民普遍使用俄語,信奉東正教,與俄羅斯親近,雙方對民族和國家認同感有別。自1991年前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後,東西部文化意識分歧凸顯,對立紛爭不斷。此次示威遊行者除了反亞努科維奇政府的派系、民族激進分子之外,主要是來自西部的年輕人和雇傭兵,東烏克蘭人大多冷眼旁觀或持反對態度。 二是派系鬥爭激烈,政府威信掃地。2004年爆發“橙色革命”以後,大眾政治勃發,東西部意識分化加重,同時企業寡頭作為烏克蘭私有化的既得利益者,勢力強大,使得所謂民選政府成了寡頭集團和地區利益的代言人,他們片面強調和維護集團和地區利益,爭權奪利,內鬥不止,喪失民意。而政治體制不穩定,究竟採取總統議會制還是議會總統制,缺乏明確共識,造成無論哪個政黨、哪派政治力量執政,都無法克服府院之爭,反對派無理取鬧。十年間政體反覆變化,進一步削弱了政府威信,政治危機不斷。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