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日本人在華地圖

http://www.CRNTT.com   2013-12-29 10:54:35  


 
被打破的邊界

  中國城市中的日本人大都聚集在傳統生活圈里,但是這種“小圈子”正受到中國富有階層的衝擊。

  以北京為例,日本人聚居地段有著鮮明的特點:日本大使館位於東三環外亮馬橋路,周圍的燕莎商圈以及麥子店區域分布著大量的日本企業以及日式餐飲店鋪。這裡也是日本外交公寓集中的區域。

  在整個區域里,除了“日本燒肉”、“東京料理”,也聳立著那些帶有時代印記的標誌性建築。

  比如位於亮馬橋路的二十一世紀飯店,全稱是“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二十一世紀飯店”。它是1984年來華訪問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共同倡議建設的現代化大型國際文化交流設施,占地面積5.5萬平方米,由中日兩國工程技術人員聯合設計共同施工而建成。

  與之相比,東三環邊的發展大廈則是中日經貿往來的結果。它是日本野村不動產投資的物業,駐有三菱、全日空等一系列日本企業。

  當然,北京最有名的“日本建築”是長富宮。它位於東二環建國門東南角,在1983年由北京市旅遊集團和日本C.C.I株式會社共同投資興建。

  長富宮飯店名稱中的“長”字取自中國的萬里長城;“富”字取自日本的富士山,以此象徵中日兩國間的友好關係像長城和富士山一樣屹立不倒、萬古長存。

  除了入住日本官員,每到新年,最有名的在京日本企業都會選擇在這裡舉行年會。或者說,能夠在這裡舉行年會代表著這些企業的地位和影響力。

  從東三環北路的這片核心區域,一直輻射到東三環內的新源里地區、東北四環外的麗都,前者有大量日式料理餐飲企業,後者則擁有多所日本人學校。

  與代表了1949年後中國與日本交往歷史的北京不同,上海的日本人聚居區更具有歷史感。位於上海西南的虹橋---古北地區,是100年來日本人在中國的傳統聚居區。

  香港《文匯報》曾稱上海是“日本人的第二個家”。一個日本員工曾對中國媒體說,“在世界其他城市也有日本人聚集地,但唯獨上海讓日本人可以自成一派---這些日本人不用會說中文,也可以在上海過得很自在。”

  不過,這片日本人的“自在”區域也在發生變化。

  2012年底,上海虹橋機場附近的“上海花園廣場”里租住的500個日本家庭出現了大遷移。

  這裡本由日本房地產公司負責開發、並配備了面向日本人的幼兒園等服務設施,成為有名的租賃公寓。後來幾經倒手,最終購買了樓盤產權的中國企業決定將它面向中國富裕階層進行銷售分銷。

  一位在這裡居住的40歲日本男性職員說:“因為認為由於經濟不景氣,分銷計劃會遭遇挫折,所以不少日本人都堅持到了最後”。

  事實上,整個虹橋地區的日本人聚居區也發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樓盤和商業物業重新包裝,希望吸引有錢的中國人---過去因日本人聚居而“高檔”的地價已經開始跟不上整個上海的平均增幅。

  在有不少日本餐廳的和平廣場,一家日本餐廳的老板說:“周圍的房租高得過了頭,我還沒找到可搬的地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