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對中國經濟需要有強烈危機感

http://www.CRNTT.com   2013-06-18 08:21:33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訊/和訊網日前登載鐘偉的文章《對中國經濟需要有強烈危機感》表示,改革開放30年,中國尚未完成社會、政治和經濟三重轉型,中國經濟體制恐怕尚處於大廈未成階段,而不是處於大成之後的修修補補階段。經濟的下半身已經走得比較遠,社會政治的上半身能否跟上?如果上半身不能加速向前,那麼下半身就將被迫回縮,否則就將跌倒。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需要有更濃重和強烈的危機感。  

  儘管201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儘管人們普遍意識到過去那種年均10%的高速增長期不可持續,但至今人們情緒仍樂觀,似乎未來維持7.5%的增長,以及收入倍增都能夠實現。我傾向認為,對中國經濟應有更強烈的危機感,從中長期看,7.5%的增長目標恐不現實,到2020居民實際收入倍增計劃也希望渺茫。中國經濟轉型仍有相當大的斡旋時空,但若無實質改革,則延誤為一場危機式深度調整的可能性也存在。

  第一,增長質量。過去5年中國宏觀政策乏善可陳,增長質量嚴峻。儘管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有改善,資本形成也尚可,但全要素生產率幾無提高,顯示了增長的強烈粗放性。中國人口占全球18%,產出和貿易占全球10%,但所消耗的石油、煤炭、鋼鐵、農藥、化肥的全球占比遠高於此。人類有工業和城市文明以來,目前人均GDP1萬美元以上,享受到文明生活的人口,包括歐美日加俄羅斯、巴西等,總人口約12億。若中國在2020年超越人均GDP1萬美元,則稱中國經濟發展為奇跡並不過分,中國使享受到現代文明生活的人口翻番。但如若中國增長質量無法有效顯著改善,則未來對其自身和全球都構成挑戰。

  第二,財政困境。中國歷史上較大規模的經濟改革,幾乎都和財政困難有關。甚至改革開放也不例外。中國上一次財稅改革需追溯到1994年,構建了粗略但不完整的財政聯邦制框架。此後地方財政陷入困境,由於政績衝擊和地方競爭,地方財政在1994-2002期間拖累銀行,在2003-2010依賴土地,此後至今青睞平台融資。自營改增之後,地方政府已喪失所有主體稅種,這在大國治理中是極其罕見的。

  目前的地方債務,銀行貸款約9.3萬億,影子銀行系統融資可能在6-9萬億之間,債務餘額大約15-18萬億。2012年底,地方稅費收入6.1萬億,其中稅和土地出讓收益各半,不難看出地方政府已喪失償債能力,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基層政府財政困難越嚴重。中央向地方的轉移支付規模並不小,2012年約有4萬億,但其中1/3是相對透明的,2/3是欠缺透明度的專項轉移。地方政府的國有資產比較充裕,但低流動性低收益的資產,能否有效抵禦高成本負債,值得懷疑。如果中央和地方、官和僚之間的激勵約束不順暢,新一輪改革就難以啟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