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湧:哪國老百姓掙得多

http://www.CRNTT.com   2012-09-26 11:01:12  


事實上,在發達國家,“美國製造”雖然一度式微,“德國製造”、“日本製造”、“韓國製造”都沒有被“中國製造”打垮。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訊/最近,《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文章,稱美國成了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著名的建築機械公司Caterpillar在和加拿大分廠工會的談判中,居然要求把工薪減去一半。工會抱怨:這等無理要求,甚至構不成討價還價的起點。Caterpillar則指出:這裡不行就只好把工廠遷到其他國家。不過,此次Caterpillar拿出來的候選地不是中國或墨西哥,而是隔著一條邊界、近在咫尺的美國伊利諾斯州。那裡的工價還不及加拿大的一半。

  這並非一個孤立現象,而代表著一個趨勢。這一趨勢,使我們重新檢視長期以來形成的定見:美國的製造業正在死亡,企業不外包就沒有生存的可能。事實上,最近美國的製造業有回遷的潛流。對此,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自然不能不加注意。

  製造業回流,其實在這次經濟“大衰退”前就見端倪。當時油價猛漲,一些公司,特別是生產運輸成本較高的大件產品的公司,幹脆把海外工廠遷回。在美國本土設廠不僅節省了運費,而且離產品的銷售地近,對市場反應靈敏,大大減少了後勤環節中的拖延、斷供,多少彌補了工價過高的劣勢。如果沒有這次經濟危機,油價肯定會更高,這一製造業回流趨勢估計也會愈演愈烈。後來雖然經濟危機把油價打下來了,但美元價值不停下跌,美國的勞工隨著失業率的增高越來越能夠接受低薪,甚至像聯合汽車工會(The United Auto Workers)等等勢力很大的工會組織,在減薪談判的中立場都日益靈活。房價的下跌也抑制甚至降低了生活費用,確實使低薪變得可以承受。這樣,美國的工薪在國際市場上就越來越有競爭力了。

  當然,工薪只是勞動力成本的一個因素。技術的進步,生產組織的改善,都大大提高了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使企業可以通過精簡用工量在高薪水平上降低勞動力成本。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2011年美國製造業的單位產值中所含的勞動力成本比十年前降低了13%。與此同時,德國增加了2.3%,加拿大增加了18%,韓國增加了15%。這當然受各國貨幣價值之起伏的影響。不過,這一來一去,僅美加之間在勞動力成本上的消長幅度就高達30%以上。比起歐洲和東亞來,則美國又有一個優勢,即地價很便宜。像汽車、機械製造這樣占地大的產業,在美國更容易降低成本。所以,不僅美國製造業回流,歐洲和日韓等許多製造業公司,也紛紛到美國來設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