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無核戰敗論”的起源

http://www.CRNTT.com   2013-10-06 12:06:41  


 
  1945年8月15日天皇廣播“終戰詔書”的當晚,鈴木貫太郎首相發表講話, ―面“感謝和哀悼”為“帝國自衛與東亞安定”而戰死、受難的同胞,一面號召“開始新日本建設”,特別強調要“致力於這次戰爭最大缺陷之科學技術的振興”。8月17日東久途宮內閣成立,新任 文部大臣前田多門在就職時闡述其“科學立國” 的思想時說:“我們敗給了敵人的科學,這一事實 被投到廣島的原子彈所證明。”因此,“振興科學”是今後的重要課題。如此,通過強調原子彈具有“科學史上空前殘虐的效果”,呼籲堅信“我民族之優秀”而生出“新的勇氣和努力”,把國民情緒從對領導者戰爭責任的思考引導到“無核戰敗論”所暗示的科學主義強國夢上。

  這種以無是非價值判斷的“科學技術決定論史觀”阻斷戰爭責任追究,甚至把戰敗責任追究偷換為戰敗原因思考的強國夢,固然可謂統治者為逃避責任而對國民的精神愚弄,但得到了一位青年軍官的共鳴。他複員後投身政界競選議員,推動國會通過原子能預箅案和原子能立法,1959年入閣任科學技術廳長官兼任原子能委員會委員長,再經運輸大臣、防衛廳長官而於1982年成為首相。他就是把核電發展稱作自己政治家生涯“開花結果”的中曾根康弘。

  中曾根194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海軍 學校教育後到海軍任低級軍官。美國向廣島投 下原子彈的1945年8月6日,他正在距廣島150 公里的高鬆市執行運輸任務,遠處原子彈爆炸後 的巨大蘑菇雲印在心裡,成了他所謂“核能時代” 使命感的“原點”。然而,投降後的日本被盟軍占領,當局禁止研究核能。戰爭期間曾經領導陸 軍方面原子彈研究的物理學者仁科芳雄所在的 “物理化學研究所”受到武裝士兵控制下的調 査。1945年11月美軍破壞了日本所有的四台回 旋加速器並投棄到海裡。中曾根看到新聞報道 後“非常憤怒”,更堅定了“必須以科學技術振興日本”的決心。1946年,他懷著“作為複員軍人報答戰死英靈的最高選擇就是為了重建日本而站到政治最前線”的心情決意從政,次年4月當選國會眾議員。隨著冷戰的加劇特別是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的對日政籌由懲罰轉向扶植,加快準備締結對日和約。反映在核政策上,美國從1950年4月開始向日本提供核反應堆生產的放射性同位素,占領軍也許可日本從1952年開始重建回旋加速器工程。1951年1月美國議和特使杜勒斯訪問日本,中曾根通過杜勒斯的秘書提交了關於和約的建議書,其中包括日本從事原子科學研究的內容。而1951年9月簽署的對日和約中沒有限制日本核能研究的條款,等於宣布了戰後禁令的解除。

  豈止是解除對日核禁令,這時的美國正處於從軍事利用技術壟斷向和平利用技術輸出的核 政策轉換醞釀期。美國開發原子彈耗費巨資並 形成了龐大的科研、工業組織;蘇聯希望禁止使用、停止生產、銷毀所有的原子彈,這意味著剝奪美國的政治軍事優勢,葬送其多年的國家能力積 累;美國拒絕接受。但蘇聯並不示弱,於1949年8月成功地進行了原子彈爆炸試驗。美國總統杜 魯門命令開發氫彈以保持對蘇聯的核技術優位,美國1952年12月1日成功爆炸氫彈。豈料蘇聯 追趕的速度也加快,1953年8月12日爆炸了氫彈。面對核軍備競賽的恐怖前景和美國不可能壟斷核技術的現實,新任總統艾森豪威爾決定向全世界提出和平利用核能、建立國際原子能機構 進行管理的政策構想。1953年12月8日,艾森豪威爾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這一主旨的演說,希望和蘇聯一起“把核科學從破壞性的目的轉向和平的目的”。這是美國為適應核技術必然擴散的現實而采的新世界戰略:主動控制擴散進程,通過核電等“和平利用”項目的輸出來穩定和擴張勢力範圍,把技術優勢轉化為國際政治經濟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