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雙重國籍迷局

http://www.CRNTT.com   2012-08-31 08:42:16  


 
  “善於與人同化,才能一起前進”

  中國在清王朝晚期和民國時期,曾承認雙重國籍。1907年,荷蘭殖民者勒令荷屬印度尼西亞華僑全體改入殖民地籍。為了護僑,清政府在1909年對抗性地通過了《大清國籍條例》。荷蘭殖民者奉行出生地原則,而清政府則奉行血統主義,即以親子關係來確定國籍,承認“雙重國籍”。其後,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的相關規定,承認“雙重國籍”。

  新中國成立以後,東南亞的華僑已達1000萬之多,80%是二代或三代華僑。這些華僑多數從商,勢力龐大。東南亞很多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基於民族情緒,難以接受華僑的模糊身份,甚至引發了幾起大規模排華運動。

  涉及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毛澤東曾間接回答說,華僑問題“應該適當地解決,免得有些國家說我們要利用華僑搗亂。如果華僑保持僑民身份,他們就不應該參加所在國的政治活動;如果取得了所在國的國籍,那麼就應該按該國的法律辦事”。

  1955年亞非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以外長身份與印尼外長簽訂了解決華僑國籍問題的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海外華僑在一人一國籍的原則下,自願選籍。

  周恩來對華僑團體解釋說,“過去中國弱,那時雖也存在著‘雙重國籍’問題,但沒有人拿這個來製造國際間的糾紛。現在中國強起來了,有的國家就從中挑撥,說你們這樣的大國,有1000多萬華僑呆在海外,是不是想搞顛覆活動”,因此,“不論從我們國家的對外政策上,還是消除誤會、解除懷疑、改善我們兩國的關係上,都須解決這個問題”。周恩來鼓勵華僑,“能善於與人同化,才能和人家一道前進”。

  自此之後,中國不再承認雙重國籍。那麼現在困擾中國的雙重國籍是如何形成的呢?據專家介紹,目前有兩類現象較為突出。一類是留學人員或以其他方式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在取得外國國籍後,並不報告,仍然保留中國身份證及戶口,乃至回國後繼續使用中國公民的身份證。另一類是中國公民在境外加入外國國籍後,向我駐外使領館申請退出中國國籍,而由於外交部門和公安部門的信息分享不太及時,導致公安機關未能及時注銷已入外國國籍者的中國國籍信息,造成雙重國籍。

  “沒有戶籍不方便的,連條退路都沒有”

  張曼(化名)在美國留學時結婚,幾年辛苦打拼,她和老公兩人都有了美國綠卡,兒子也獲得了美國國籍。在外人看來,夫婦倆在美國有房有車有穩定的工作,但他們依然在糾結那個海外華人圈永恒的問題:將來到底要不要回(國)去?

  終於兩人做了決定,告假回到老公家鄉山東,在老公的戶籍所在地給兒子報了個戶口。張曼對回國並沒有明確的規劃,“回國”對他們而言只是個“萬一”的選擇,“萬一以後我們回國發展了呢?萬一以後寶寶想回來呢?沒有戶籍不方便的,上學都成問題,連條退路都沒有。”

  回國對這對夫妻而言,是一條退路,相當於一份保險,最關鍵的是,保金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計。申報戶口時,只需要托人弄一張准生證和寶寶的出生證明,便很順利地在派出所報上了戶口。“寶寶在那邊是美國人,回來就是中國人,多好,多方便。”張曼說。

  取得澳大利亞國籍並且沒有注銷中國國籍的黃維(化名)說,放棄一國國籍就是放棄了一國的福利。在澳大利亞持澳大利亞護照,在中國要分享醫保、房補等福利,就使用中國的戶口,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一些在中國做生意的商人,保留中國國籍意義更大。劉先生於多年前移民加拿大,但是在廣州生意做得很大,作為外商,他享受了稅收各種政策優惠。他坦言自己並沒有放棄中國國籍:“我知道這是不允許的,但是在國內做生意和生活,作為外國人還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加籍身份只在需要的時候才用,更多時候,我仍然是中國人。”

  從以上案例大約能窺見尋求雙重國籍的動因:既能享受歐美國家優渥的社會福利,又能在國內投資時得到特殊照顧,且不必承擔來回奔波辦簽證以及購房、就業、醫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限制。

  國家利益的風險

  對個體而言,雙重國籍可以“占兩頭好處”,可對國家而言,需要考慮更多的也許是制度風險。

  首先,雙重國籍可能會引發司法管轄權的問題。一個中國公民若具有雙重國籍,假如他在中國犯罪,可能會逃往另一國籍國,向對方國家提出外交保護要求,或者該國主張“本國國民不引渡”,這就給中國司法機關的管轄帶來了難題。由於雙重國籍涉及兩個國籍國的政策協調,還有可能招致外交紛爭。

  其次,專家認為,在階層分化已現端倪的當下,若開放雙重國籍政策,實際上是賦予一小部分群體超國民待遇,使其成為少數人享有的特權。尤其是在國內城市新移民在戶籍、子女入學、就業等問題仍沒有得到公平對待和根本解決的情況下,貿然啟動對海外華人的雙重國籍,或將招致國內民眾的意見反彈。

  據廣東一家報紙報道,目前中國內地資產達到1000萬元的富人近60%都已經完成投資移民或有投資移民考慮,而資產1億元以上的富人群體中,27%的人已經完成了投資移民,47%的人正在考慮投資移民。

  “海龜”的尷尬

  曾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教的許德音教授寫下過這樣的故事:學院裡來的歸國博士,不少是拖家帶口的。最新來的一對年輕夫婦,曾在美國名校教書,都有綠卡,但一對生在美國的兒女的身份卻成了問題:若是美國公民,孩子出生時父母尚未取得綠卡,中國國籍法不承認他們的外籍身份;若是中國公民,孩子已是就學年齡,卻辦不了戶口。夫婦兩人為此苦惱不已,甚至考慮返回美國。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華外企,甚至中國本土公司的薪酬水平的提升,“海龜”也越來越多。但對那些持外國護照的“海龜”來說,他們的在華身份問題,卻成了他們的一大困擾。這樣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某某聯繫好在華的高薪工作,卻因工作簽證沒有落實而遲遲不能成行;某某某已經海歸,卻因辦不下中國綠卡而不得不回流。

  還有尷尬的故事:持外國護照的某某,到了退休年齡,告老還鄉,卻因中國綠卡一卡難求,又懶得每年申請延續簽證,索性在自己的祖籍地“黑”了下來。

  有人可以左右逢源兩國庇蔭,有人則落葉難以歸根。華僑華人出入境便利和回國定居訴求的激增也愈發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人員跨國流動的新形勢,對中國目前的跨國流動人員管理模式已經提出了新的課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