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獎的變與不變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18 11:11:09 |
第96屆普利策新聞獎周一在哥倫比亞大學普利策新聞學院揭曉。今年有13項獎的14個獲獎者頒出,社論寫作獎的三組最終候選作品因選票分散而空缺。此次無人成為大贏家,《紐約時報》奪走解釋性報道獎和國際報道獎,老牌大報《費城問詢報》再次展現其調查性報道實力,獲得最有分量的公眾服務獎。 在老牌主流媒體中,美聯社在連續4年空手而回後以馬特.阿普佐等4名記者的出色調查奪得有分量的調查性報道獎(與《西雅圖時報》共同獲獎),女專欄作家瑪麗.施米奇為《芝加哥論壇報》摘走時事評論獎,韋斯利.莫里斯為紐約時報公司旗下的《波士頓環球報》奪得文藝批評獎,《丹佛郵報》的克雷格.F.沃克獲取特寫攝影獎。 如果從獲獎次數來看,《紐約時報》雖然近年來經營狀況不佳、在一項最新的公信力排名調查(該調查的權威性待考)中也跌出了美國所有媒體的前十名,但是它目前累計獲獎107項,繼續以一倍以上優勢遙遙領先於其他報紙(其中公眾服務獎5項,居第二位);今年無獎的《華盛頓郵報》以52項居第二位;美聯社以49項居第三位。 如果說百年老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洛杉磯時報》是明顯的空缺者,那麼與往年相比,今年獲獎媒體中的“另類媒體”數量明顯增加。一是名不見經傳的非主流(小型)報紙,包括獲得地方報道獎的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的《愛國者新聞》(獲獎女記者薩拉.加尼姆年僅24歲)、獲得特稿寫作獎的華盛頓州西雅圖的周報《陌生人報》。二是第一次有兩家新聞網站獲獎,分別是奪走全國報道獎、去年被美國在線公司收購的網絡報紙《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和奪走社論性漫畫獎的網站“政客”(politico),這是網絡媒體連續第三年獲獎。 普利策新聞獎頒獎成為中國媒體和國人心目中的新聞,這是最近十年來的事情。筆者相信,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來臨,國人更關注的是它不同往年的結果:其一,作為國外媒體的法新社獲得突發新聞攝影獎,這是否意味著普利策獎的國際化?其二,一年中有兩個新聞網站分別獲獎,這是否給傳統紙媒敲響了喪鐘? 普利策新聞獎設立於1911年,首頒於1917年,迄今已近百年歷史。長期以來,它所針對的國別和地域限制是明確的,即美國境內的報紙和作為報紙合作組織的美聯社和合眾國際社。但是美國是一個世界性大國和移民國家,也(曾經)擁有一些托管國,如過去的菲律賓和現在的波多黎各,這些地方的報紙(曾經)是可以參評的。所以曾任外長的菲律賓老資格政治家羅慕洛將軍曾經作為馬尼拉報紙的記者獲獎。此外,一些為美國報紙和通訊社工作的外籍人士也曾獲獎,如為合眾國際社工作的日本籍攝影記者澤田教一。 如果說以上情況還好說,那麼為什麼作為世界級通訊社的路透社和法新社如今也可以參評和獲獎呢?普利策獎官方網站對此的解釋是,申請普利策音樂獎、戲劇獎、文學獎的必是美國公民,而新聞獎申請人可以是任何國籍的人士,前提是其作品必須刊發在至少每周出版一次的美國報紙上,發表於雜誌、廣播和電視及其網站的作品則不作數。這似乎也給新華社等中國媒體提供了機會。 如今美國報紙境況不佳,儘管一些大報囊中羞澀仍咬牙堅持開展昂貴的新聞調查,但是傳統上保守的普利策獎委員會如今審時度勢,近年來逐漸向代表未來方向的新聞網站開放,而且即便是報紙,近年來的獲獎作品也已經從文字、照片、漫畫擴展到了視頻。這是一種指揮棒:既堅持傳統的報業新聞理念,又激勵報紙向多媒體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