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何小手:社會之變唯有通過“屌絲”逆襲

http://www.CRNTT.com   2012-04-07 07:07:20  


 
  和政府報告命運類似的是,黨媒也經常成為深度解讀的對象。2011年,《人民日報》發表系列關於社會建設主題的文章,因為文章直指當下中國的重大問題,反映出一定的時代危機感,加上其觀點凝聚了當下共識,因此引發了強烈的輿論反響,民間紛紛解讀,並一廂情願地將其理解為“高層的意思”。《新聞聯播》也曾有過這樣的待遇,一旦出現重大政治變局,該節目實收率就大為提升,民眾渴望節目釋放信息。《新聞聯播》牽一發而動全身並非戲言,據說,前主持人羅京曾經試圖換一個髮型,但遭到領導的拒絕,領導認為觀眾已經適應了他的髮型,因此不能輕易改變。事實上,主持人和領導們遇到的壓力,不僅是觀眾的審美慣性,而是輿論傳播中的過度解讀傳統,一個沉溺於過度解讀的人,會從羅京的髮型中解讀到中國特色的政治生態,稍有變化都可能被視為是在釋放某種信號。類似的悲劇已經在國外發生過,2011年年底,“讓敵人聞風喪膽”朝鮮女主播李春姬因為50天未露面而受到廣泛關注,直到12月19日,李春姬穿黑衣播報金正日逝世訃告,泣不成聲,猜測的聲音才得以平息。

  在學術和媒體界,類似的解讀更是層出不窮,而且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動車事故發生後,“速度經濟”的反思成為主流,據《南方周末》記者考證,國內第一次提出“跨越式發展”是在1999年,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如今網上的“跨越式發展”搜索結果已經超過了2700萬個。近年來對“弱國心態”的討論極為熱烈,有人經過考證發現,1978年到2006年的《人民日報》,報上稱日本“傷害中國人民感情”有58次,美國則有20次。近來類似的解讀則出現在“兩會”和改革話題上,據《法制晚報》考證,溫總理今年工作報告共響起26次掌聲,最長28秒,而2011年是27次,最長一次29秒;2010年是32次,最長的一次30秒;2009年是32次,最長的一次39秒;2008年是41次,最長的一次20秒;2007年則是35次,最長的一次10秒。針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官方話語中“革命”和“改革”頻率的演變,學者陳子明考證,歷屆人大會議中“革命”的次數分別為:八大出現73次;九大226次;十一大225次;十二大71次;十三大23次,十五大19次,十六則是8次。而從十二大到十七大政治報告,“改革”分別出現了18次、175次、124次、93次、89次、102次。

  民間之所以充滿了考證之風,一定程度上即是因為官方話語體系“逃避自由”的傳統:官方傾向於通過文件來傳達高層的政治氣候,用微言大義的方式向民間釋放信號。這種微言大義在政治宏大叙事的掩蓋下,難以被常人發現,而即便是專家,在解讀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失真”現象。權力體系“逃避自由”傳統仍然是主流,講人話說真話儘管屢屢被提及,但仍然難成氣候。為數不多的個性官員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但在官場生態中,則往往被邊緣化,始終無法丟掉“個性官員”的標簽。除此之外,鮮有人僭越體制藩籬。從整個社會環境看,潛規則“明規則化”趨勢明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