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鄭永年:如何重建中國社會道德體系 | |
http://www.CRNTT.com 2011-12-06 10:08:56 |
政府無法提供道德力量 政府可以提供一種有助於道德產生的經濟結構,也可以提供一個有助於道德產生的法律結構,但很難提供一種道德力量。傳統中國社會由政府提供道德,主要表現為儒家。但是這種傳統模式已經不再可行。當農業社會不再的時候,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儒家就失去了政治道德舞台。當然,儒家可以作為一個私人道德基礎存在於社會。 如同任何社會,政府必須在公民教育方面扮演重要作用,但絕非政治教育。中國長時期的、由政府主導的政治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往往適得其反。要思考一下,在愛國主義教育運動下,培養出多少毫無愛國主義的個人來。清朝末年,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時候,中國百姓幫八國聯軍搭梯子攻入紫禁城。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現在這種情況完全不存在了,人們比當時更愛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其它種種道德運動也毫無所獲。 在上世紀30年代,蔣介石曾經發起一場近似法西斯主義的“新生活運動”,即一場道德重建運動。儘管有多種因素干擾了這場運動,但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原因很簡單,道德是社會成員互動的產物,很難通過自上而下的力量來施加於社會。 中國社會道德的建設還是需要社會的作用,通過自下而上的途徑。從社會力量來說,要拯救道德,必須有兩個前提。一是公民社會建設。社會必須具有足夠的空間,才能發展起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空間有了很大的增加,各種非政府組織也在湧現。不過,社會空間的增長,主要在那些不敏感或者少敏感的領域,在關鍵的道德領域(尤其是宗教),社會空間還是非常有限。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能力提供道德力量,但還是繼續假裝著能夠提供。這就出現了道德真空。政府到最後必須意識到這一點,逐步正式從道德領域退出,讓社會來承擔提供道德資源。但必須強調的,如上所說,政府必須在公民教育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其次,道德重建還需要一場持久的全社會的公民社會運動。公民社會運動在西方社會道德轉型和重建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道德的重建和每一個社會個體息息相關,因為沒有道德,社會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中國公民社會在發展,但對道德重建的意識還相當淡薄。這並不是說沒有。從社會對諸多非道德事件的反應來看,道德意識還是存在的。但潛藏在社會成員中間的道德意識需要被動員起來,才能形成氣候。作為整體,中國公民社會的道德意識遠較其他社會薄弱。這主要是因為長期的高度政治的道德教育,或者高度道德化的政治教育所致。公民社會的道德運動,有望可以建設公共空間的道德,也就是公德,這是中國最需要的。 因為道德的解體,中國社會個體已經面臨生存危機。一個沒有道德的社會,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力還是多大的財富,也難以生存。沒有道德、沒有信任,社會到處就會是陷阱。因此,重建道德也就是社會的自救。要不自我毀滅,要不自我拯救,人們所面臨的選擇並不多。任何社會在社會經濟現代化過程中,都要經歷道德重建的過程,中國也應當是行動的時候了。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