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許倬雲:一次辛亥革命就夠了

http://www.CRNTT.com   2011-10-05 09:07:19  


許倬雲先生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訊/羊城晚報日前登載馬國川對歷史學家許倬雲的專訪“許倬雲:一次辛亥革命就夠了”,內容如下:

  許倬雲,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30年7月生,求學於台灣和美國,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後執教於台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台灣“中研院”院士。學貫中西,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代表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

為什麼改革跑不過革命

  羊城晚報:有學者說,清末形成了“改革和革命賽跑”的局面:一方面革命黨人鼓動革命,一方面清王朝實行廢科舉、改官制、設咨議局等改革措施,史稱“晚清新政”。那麼,為什麼改革跑不過革命呢?

  許倬雲:“晚清新政”並不意味著慈禧太後真的要搞改革,而是迫於當時的形勢,不得已而為之。慈禧是一個有手腕有權謀的女人,但是沒有見識,熱衷權力。“晚清新政”的改革成果很有限。

  辛亥革命前夕,中國本身固然處在改革和革命之間,看上去似乎有選擇,實際上中國的選擇餘地並不多。因為當時維新的力量並不大,維新力量在戊戌政變時遭到了重創,守舊力量重新抬頭,城市裡的知識分子也沒有多少。所以,整體講起來清末改革沒有多少準備工作,無法取得實質進展。例如,雖然各省成立咨議局等民意機構,但基本上都是空的。

  羊城晚報:為什麼革命力量會在廣東開始壯大起來了?

  許倬雲:等到袁世凱稱帝的時候,孫中山就往廣東走,一些人也跟著往廣東走,雖然廣東是一個小小地方,沒有多少力量,但是真正是全國希望之所寄。孫中山在廣東局促一隅,卻終於得到了兩個意外幫助。

  第一撥意外的幫助,就是許多沿海地區的留學生,紛紛往廣東聚集。一批留學歐美的知識分子幫孫中山做許多事,包括幫助他完成他的理論建構,幫助整理財政,等等。另外一撥意外的力量,就是蘇聯革命以後,孫中山實行“聯俄容共”,使他得到了左邊的助力,有了組織工作,也使他得到了武裝力量。

  羊城晚報:文武兩撥力量終於使得廣東這個革命基地成為氣侯。

  許倬雲:對,中間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1914年歐戰開始,在華的歐美實業,包括商業工廠都紛紛撤資回國,上海、天津、武漢、廣東等四個地區的民族工商業借機在夾縫裡發展起來。再有,在這個時候大批歐美回國的留學生參加了許多歐美人士在中國設立的學堂,將其轉化為中國的教育機構。沿海城市出現不少報紙雜誌。中國都市裡發展的中層階級、民間資金和知識分子、知識傳播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中國的城市地區,民智漸開,中國得以逐漸走向現代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