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周慧來:中國須全面審視“韜光養晦”外交

http://www.CRNTT.com   2011-06-28 11:37:21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訊/“隨著國力的增強和國家利益的拓展,中國能否全面審視和完整把握‘韜光養晦’外交的內涵關係到國際社會的穩定,更關係到中國的利益。從歷史經驗來看,國際社會更在乎的是中國崛起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崛起的方式。對中國來說,崛起是目的,‘韜光養晦’外交是手段。中國切不可片面僵化理解和執行‘韜光養晦’外交,跌入崛而不起的陷阱中。”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周慧來的文章《中國須全面審視“韜光養晦”外交》如是說,詳論如下:

  近年來,特別是圍繞以南中國海問題為核心的海洋領土主權爭端不斷激化以來,中國“韜光養晦”外交引發的爭議不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已經在事實上放棄了這個外交原則,進入到所謂的後“韜光養晦”外交時代,中國國內則在應該繼續堅持“韜光養晦”還是更應該“有所作為”之間爭論不休。這種關注和爭議反映了在和平發展(崛起)與維護國家利益之間,中國面臨越來越大的張力。如何處理這種張力,繞不開對“韜光養晦”外交的全面審視。 

“韜光養晦”外交的完整內涵 

  “韜光養晦”是鄧小平針對1990年左右的國際局勢提出來的。面對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而出現的不穩定形勢,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的方針。鄧小平在提出這個思想時還強調了“決不當頭”。實際上,“韜光養晦”的具體政策含義,就是“決不當頭”,不覬覦蘇聯留下的社會主義領袖的位置。

  由於蘇聯與美國爭霸並組建對抗歐美發達國家的所謂社會主義陣營,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外交的核心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不挑戰美國霸權和國際體系。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和中國國內很多人把“韜光養晦”理解為中國外交戰略。從不挑戰美國霸權和國際體系來說,“韜光養晦”外交的確可以夠得上戰略層面的範疇。但是,要完整理解“韜光養晦”外交,還應該把握下面兩個方面的重要內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