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別誤讀收入倍增計劃

http://www.CRNTT.com   2011-04-23 07:55:45  


職工工資增長翻倍計劃的提出體現了主管部門對公衆收入增長的政策扶持,但要警惕收入增長福利轉化消費之路受挫,否則口號反而難免落空。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訊/“民富”問題受到主管部門的關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近日透露,“十二五”期間,中國職工工資增長將翻倍。為此,人保部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國有企業工資總額改革辦法,加大職工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

  數據顯示,2010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27%,內需不振的問題彰然。據報道,人保部目前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國有企業工資總額改革辦法,加大對部分收入過高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力度。以此觀之,“削峰填穀”成為本輪收入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有關部門期望通過修復收入“短板”,提高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

  其實,對於居民收入增長的議題,日本於上世紀60年代推行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堪為典例。1960年年底,日本池田內閣宣布啟動了為期1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正式發起了一場消費者革命,並成為了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

  21世紀網刊登經濟學博士馬紅漫文章稱,但是坊間對日本的收入倍增計劃的推崇卻不乏誤區,並可能因此而放大對人保部工資計劃的預想效果。其中最典型的誤區在於,行政部門其實並無權力要求企業去為員工漲工資,收入倍增計劃實現是要依靠間接的政策措施,關鍵在於財稅讓利和產業優化。同樣的道理,人保部的職工工資收入增長,也要靠配套政策措施的推進。

  文章分析,日本收入倍增計劃成功是日本各政府部門綜合發力的結果。除了大規模的財稅讓利於企業和個人之外,在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影響下,當時的日本政府強調通過強力幹預,將有限資源從農業部門轉向製造業。十年間,日本製造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由15%升至24%。伴隨著國內工業現代化的演進,日本居民的消費觀念與生活習慣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消費結構逐漸體現出高端化趨勢。當然,居民消費實力的整體攀升還需要以收入為支撐。戰後的日本存在著先進的大企業與落後的中小企業並存的“二重結構”現象,由此引發不同企業職工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對此,日本政府開始著手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通過供應原料、加工訂貨、技術指導以及提供信用等方式,大企業逐漸將中小企業納入自己的生產體系之中,由此實現了“共榮”局面。需要提及的是,在打造經濟“引擎”的過程中,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發展教育,幾乎每個府縣的大學都增設了工學部,幫助學生學習新設備新技術,為崛起的製造業提供了人才支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