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市長“散步” 並不稀奇

http://www.CRNTT.com   2011-04-14 10:11:15  


 
  印度窮人“餓著肚子投票,選舉過後繼續挨餓”

  更廣泛來說,抗議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聲音要被聽到,至於結果並非首要目的。很多時候,即使實現目標,也很難說完全是通過抗議爭取到的。極端的例子發生在印度。到2011年底,印度城市貧民窟人口逼近1億,政府在難以解決窮人實際生活問題時,仍然通過制度設計保障窮人的不滿有地方發洩。這類制度使得印度社會底層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很高,選舉人數不斷破紀錄。“餓著肚子投票,選舉過後繼續挨餓”,鄉村選舉給底層帶來宣洩壓抑的機會,以至於對政府的不滿沒有積累成大規模反抗。有人將這類選舉描述成印度的“霍利節”,在這一天,人們不分出身,不分窮富,可隨意向他人塗抹、投擲顔料。

  ■ 抗議者不是“敵人”

  “捂蓋子”反而容易培養更多反對力量

  應對社會抗議挑戰和挑戰者,各國政府不外乎採用兩種策略,或“排他”或“整合”。採用“排他”策略的,以“對立、極化、壓制”為取向,也就是說當利益博弈還在萌芽狀態時,趕緊就把蓋子捂住,以求息事寧人,天下太平。在這種策略主導下,政府主觀上人認為“好人不鬧事,鬧事無好人”,抗議者被視為“敵人”,能夠及時發現社會問題的機制被消滅,結果是問題的進一步嚴重化。

  一項針對19世紀歐洲國家政治壓制行動的比較研究指出,“有些國家在面對要求現代化的呼聲以及新興勞工階級的不滿時,慣常以高壓、殘暴、頑固的手段對付之。結果,他們也培養出同樣嚴厲、殘忍、頑強的反對勢力。事實上,壓制只會激發勞工階級往激進主義的方向發展;而寬鬆的政治氣氛,以及允許自由集體協商的結構,則有助於改革主義的形成。”

  對衝突寬容,為抗議設立規則
 
  與“排他”策略相反,“整合”策略以“包容、合作、同化”為取向,就是尊重民意,吸納訴求,為抗議現象的發生設立規則,並提供制度化解決問題的辦法。正如社會學家科塞所講,“開放的社會里,衝突的目標在於消解對抗者之間的緊張,它可以具有穩定和整合的功能。由於允許對抗的要求直接和立刻表達出來,這樣的社會系統能夠通過消除不滿的原因重新調整他們的社會結構。

  □ 結 語

  從社會進步的意義來說,制度的設計都需要一定彈性。既然任何決策都不可能得到眾口一詞的支持,不如去探求一個更好的制度,它縱然不能消滅衝突,但卻能夠容納衝突,並用制度化的方式解決衝突。

  (來源:網易評論《另一面》2011年4月14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